以貌取人,這個成語出自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意思是根據外貌來判斷別人的品格和才能。

春秋時代,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叫宰予,能說會道,口才非常好,又十分聰明。剛開始,孔子對他的印象很好,但後來漸漸發現,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沒有仁德,而且十分懶惰,白天裏還睡大覺。後來宰予擔任齊國大夫,竟參與叛亂,被殺死。

孔子另有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長得體態不雅,相貌醜陋。一開始,孔子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拜入孔子門下後,就很努力吸收學習老師所言所行,而且處事光明正大,從來不去巴結公卿大夫。後來,追隨他的學生有300人,他的名聲傳遍四方。

孔子,感慨地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我憑言語判斷人的品質,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憑相貌判斷人的品質,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以貌取人」是指一個人只用外在去判斷事物,卻忽略了內涵。

例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你不能總是以貌取人。

初次見面,我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不把他放在眼裏,經過一段時日相處,才知道他是個品學俱佳的人,真的是人不可貌相啊!

由於她以貌取人,結果遇人不淑,選了一個很差勁的配偶。

國家選用人才應該首重人品,其次才是學識及聰明,切忌以貌取人。

~轉載自希望之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