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再轉身,開辦診所
英國NHS福利制度,對於非主流社會人員而言,很難享受到。很多華人因為語言溝通原因,享受不到很多福利,得不到NHS治療。李醫生介紹說:「來NHS看門診或做手術,基本上白人為主。還有就是印巴人、黑人,他們多多少少知道這個體系,他們能擠進來。但是很少見到華人能享受到NHS,首先是溝通問題,第二就是華人不知道這些個程序,整個社會系統是怎麼運作的也不知道。」
李醫生看到NHS的牙科工作,目前已淪為基本操作拔牙、補牙、洗牙,技術含量稍微高一點的,就沒辦法再去做了。一方面是技術的侷限,而且時間幾乎被基本的治療工作佔去了,很難找出時間再去學習提高,另一方面是經費也很難持續了。NHS牙科收費,分三個等級的收費,目前是19.7鎊、53.9鎊的和233.7鎊。
比如做假牙收費兩百多鎊,不管做多少顆,不管甚麼樣的情況的,患者只需要付兩百多鎊,轉換到醫生的角度看,只能從患者那裏得到兩百多鎊的服務費,NHS也雖然有一定比例的補貼,但這個比例明顯不夠,這個局面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不少醫生喪失了好好去做件事的動力。
李醫生介紹道:「比如說拔牙,拔多少顆都是53.9鎊,就因為是同一個病人,按人頭、按工作項目收費,不是按照工作量收費,非常不合理,這就是為甚麼NHS類似開餐館,變成了走量,現在基本上就是那些畢業幾年的,甚至是才畢業的小大夫去做這些事情,有一定資歷的,就不再做NHS了。」
在倫敦Hounslow的經歷,給李醫生很深的啟發。這個區印巴人佔了百分之三、四十以上,還有一些東歐人。英國印巴裔的醫生有很多,李醫生在其中一家診所工作的時候,印巴人之間都是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交流,甚至從前台到醫生全部都是印巴人,包括病人也是印巴人。李醫生突然意識到,「那我與其在這兒看著印巴人他們之間的體系相互幫助,雖說華人少,但總是要有人出來趟一條路,怎麼服務自己的社區或者說族裔,也可以發揮自己所學或所長,這很重要。」
從2014年開始,李醫生從NHS逐步淡出,從全職轉為兼職,直到到2015年在北倫敦榮業行開診所,離開了NHS。在這樣一個平台上,將所學、經驗服務於華人,這是在NHS無法做到的。李醫生說:「我沒有說從一開始就想著很好地規劃人生軌跡,將來怎麼樣怎麼樣,很多時候都是一些偶然的因素或是一些想法不一樣,慢慢的一路走過來。」現在,李醫生診所裏患者群百分之九十都是華人,他深感這方面很值得多做一些努力。
NHS醫療生態環境初探
NHS不堪重負,它承擔了太多的東西。只要醫院接受患者,那麼所有的都免費。NHS的醫生相對來說考慮的問題簡單很多,只需考慮能夠提供給患者甚麼,不用考慮病人的家庭背景。
英國同事相處簡單,沒有獎金、提成之說。HNS的醫生在哪個職位就拿哪個職位的收入,工資由國家醫療服務信託基金(NHS Trust)發。基本上沒有晉級、升職的差別,資格證書、頭銜是硬件,所以英國的權威是正兒八經的權威,階層分明。李醫生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我太太有一個衛校同學,早幾年來英國考了護士執照,然後進修,相當於我們國內說的麻醉師助手,她很高興地告訴別人,她現在吃飯基本上不跟護士坐一起了,可以跟醫生坐在一塊兒了。」很生動地體現了階層的差異。
華人患者與西人患者成長背景不一樣,處事、考慮問題方式、角度也有很大的差別。在對待醫生的態度會體現出不同。在英國做醫生,要是看除華人之外的白人或是其他移民患者相對容易,因為患者有起碼的信任,他們整個社會認為只有最好的學生才能考得上醫學院、才能做醫生或是牙醫,他們是精英階層選拔。
據統計,在英格蘭做GP的第一個姓就是 Patel,就是印度人的姓。牙醫或是GP的,百分之八十基本上是印巴裔,好的區域白人醫生會多一些,但白人裏面有很多西班牙、希臘、愛爾蘭醫生。
醫患關係
英國醫患矛盾非常少,不會成為一個需要拿出來討論的問題。
李醫生介紹說:「有些人也會有醫療糾紛,但各方都是按照程序行事,不會有醫生出面去同患者或家屬理論。整個制度形成很久了,能夠有效防止醫生與患者或患者家屬之間對立。患者可以請律師控告,大家按照程序走,最終由第三方介入作做出客觀的裁決。」
在NHS,醫生的收入和看病多少沒有關係,收入也不是醫院或是科室發,是由NHS Trust支付,醫生的心態相對來說平穩一些。李醫生告訴記者:「患者在這個制度下知道,醫生推薦的治療方案,並不是為了讓他得多付出多少,即使去看私人醫生,患者同樣相信醫生推薦的治療方案是適合他的,說到頭就是一個信任和整個社會導向問題。」
英國的民間組織——行業協會具有實際意識上的管理職能。就牙醫來說,既不隸屬衛生部、也不隸屬任何地方政府的牙科委員會(General Dental Council),對全國的牙醫行業進行實質有效的管理。它負責醫生的考試、頒發執照,及要求醫生每年還要完成多少小時的繼續教育,然後它要評估,出現問題的時候,它要吊銷醫生的執照。醫生真有刑事犯罪,牙科委員會將把涉案醫生移送到司法部門。
英國醫生培訓的時候,有一項是一定要誠實,出錯後該受甚麼懲罰就受甚麼懲罰。牙醫註冊考試就專門有一項關於出錯了怎麼辦。
李醫生告訴記者:「醫生一定第一時間告訴病人,比如我拔錯牙了,很抱歉,我沒法子給你解釋我為甚麼會拔錯牙,但是呢,我能給你說明下一步怎麼做,有甚麼危害,比如說牙再塞回去,做個加固,再複診,或者我給你推薦到專家那裏去。」在英國醫生會告訴患者有甚麼權利,及患者怎麼去投訴他,醫院有醫院投訴的渠道,診所有診所投訴的渠道,患者也可以直接去找律師去投訴醫生。醫生也一定會把所有的東西講明白,會給患者做補償。
為了有效防範和解決醫患糾紛,英國有兩個硬性規定,一、英國的醫生每年必須有50小時繼續教育的活動及課程,豐富自己的知識與經驗。二、每個牙醫有強制性醫生保險,如果出現任何問題,醫生可以先諮詢保險公司的專家團隊。
如何防範醫患矛盾,儘管這在英國不是問題,李醫生也認為:「還是要防患於未然,把一切都解釋清楚了。我一再問,你明白不明白,有甚麼問題沒有,既是對患者負責,也是醫生保護自己,或者說避免各種麻煩,避免各種醫患矛盾,一定要不厭其煩給患者說清楚。」
很多大陸華人在觀念上容易認為對方虛報價格進而去討價還價。李醫生對這種現象這麼看的:「真正去找外國人看病的話,他不去討價還價,他知道外國人不討價還價。從另外一個方面,他認為外國人沒有虛假。」(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