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夏天)凱風從南邊吹來,它吹在棘木上並滋養著小樹心。我們就如棘木之心那樣漸漸長大了,可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母親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辛苦勞累。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夏天)凱風從南邊吹來,棘木也成長為薪柴;母親是那麼的賢惠和善良,可是我們這七個孩子卻不能成為品德美好的人。(言外之意:薪柴只能當柴火用,不能成為棟樑之材,辜負了凱風的滋養。以之借喻,我們這七個兒子由母親含辛茹苦的撫養長大,卻沒有一個成為品德美好的人,辜負了母親的期望。其實這七位孩子都很好,特別是已經在外為官的四個大的兒子,品德並無缺失。)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浚邑這裏有井水,(夏天)清洌的井水滋潤著浚城的民眾。母親啊!您含辛茹苦地將我們七個孩子培養長大。(言外之意:因為寒泉水在夏天能給人解渴及清涼,而我們這七個兒子卻不能如寒泉水那樣的回報於母親。)

如果沒有這場變故,這七個孝子畢竟是齊桓公的兒子,即使不能當國君的繼承人,將來也都會有一個很好的前途,只要他們不去爭奪諸侯國君的位置,他們個人事業上的起點比一般卿大夫的孩子要高。可是卻因為母親文羋的一點小過錯,都被貶為庶人,與母親一起被趕出齊國。可是從這三章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文羋的七個孩子沒有一點埋怨母親的意思,不僅沒有埋怨母親,還主動找自己的原因,並用這種方法來寬慰母親的心。

《孟子.告子章句下》有這樣的一段對白:

曰:「〈凱風〉何以不怨?」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不可磯,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這段對白的大意是,公孫丑問孟子說:「〈凱風〉這首詩為甚麼沒有一點兒埋怨的情緒?」孟子回答說:「〈凱風〉這首詩的創作原因是母親犯了點小過失;母親有點小過失就埋怨,那是不能受一點刺激,不能受一點刺激就埋怨父母,也是不孝的行為。孔子說:『舜帝是一位大孝子,舜帝到五十歲了,還像孩子那樣的眷戀自己的父母。』」

孟子對〈凱風〉的這一段釋義,其實有很深的內涵。通過筆者前面所講述的故事我們也知道,文羋確實是犯了點小過失,可是暫時看來,卻造成了七個孩子的前程都被毀了。在這種情況下,孟子卻說如果當子女的這點小刺激都不能承受,那就是不孝。

賞析到這裏,我們不妨捫心自問的想一想,假設今天我們本來是做了一件好事,但父母親誤會了,把我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我們是否能禁受得了這個小刺激?不僅不跟父母親爭辯,還要反過來檢討自己的過失呢?

現代人對自己的前程都看得很重,假設今天父母親因為幫自己填高考志願出現一點小失誤,造成自己沒有考上心儀的大學,您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因為父母親的小失誤,造成自己在生意上要虧一大筆錢的時候,您又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孟子認為這只是一點小刺激而已,古代的七位孝子在自己個人前程渺茫的時候(到楚國之前他們都不知道楚成王會如何處理文羋的事情),不僅不埋怨母親,還反過來檢討自己的過錯,實在是令人敬佩。筆者不敢說別人如何,但覺得在孝道方面,自己與古人比相差甚遠,慚愧啊!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黃鸝鳥不僅美麗悅人,它的叫聲也讓人感到舒服。可是我們這七個兒子卻不能和顏悅色的孝順母親,讓母親悲傷的心情得以寬慰。

古人在事奉父母親時,不僅態度要恭敬,聲音也要恭敬。《論語.為政第二》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這是說,子夏問孝道,孔子回答:「子女在父母面前總是保持愉悅的容顏及聲色,這是最難的。」

本詩的第四章用「睍睆黃鳥,載好其音」來比喻及說明孝順父母須和顏悅色的道理。

結語:〈凱風〉這首詩通過講述七位孝子在遭受重大變故時,寫詩安慰母親的故事,給了後人在孝順父母親方面有很好的參照事例可依循。古人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5]。

文羋及七位孝子的故事,在當時感動了很多人,在他們走到蔡國及楚國邊境的時候,楚成王已經派人在那裏迎接文羋(楚成王的姐姐),並宣佈封文羋為世婦,她的四位已經成年的兒子被封為楚國的上大夫,另外三位還在讀書的孩子都讓他們在楚國的大學及小學繼續學習。之所以不封文羋為夫人,是因為不想讓文羋揹負違背父親遺命及逾越王姬的罪名;因為當年文羋是給王姬當陪嫁的右媵,這也是楚成王的父親楚文王之前定下的事情。十年後(公元前633年),文羋的另外三個兒子也相繼學業有成,都被任命為楚國的上大夫,《左傳》及《史記》也都破例記載了這件事情[6]。

在齊桓公將文羋及七位孝子貶為庶人並趕出齊國的同年十月份(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齊桓公有十三個兒子,均為庶出。趕走了七個孝子,還有六個兒子。除了公子雍年紀還小之外,其他五個兒子為了爭奪國君的位置糾結各自的勢力,在齊桓公生病的時候就大打出手,也沒想到要給他們的父親齊桓公收屍入殮,以至於齊桓公的屍體在屋裏整整停放了六十七天,屍體上的蛆蟲都爬出門外。十二月乙亥日,姜無詭即位,才裝棺並向各國報喪。辛巳日夜晚,才將屍體穿衣入殮,停柩於堂[7]。而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齊國國君的位置數易其人,均為齊桓公的兒子自相殘殺造成的。

筆者不想評論齊桓公違背周禮的規定連娶三位夫人會造成甚麼樣的後果;更不想評論他趕走文羋和七位孝子這些事情的對與錯;其實,歷史就像是一盤盤的電影膠片,把對與錯都記錄在每一個人的結局之中了。

[附註5]

出自《西遊記.第三十一回》及〈第三十九回〉,大意是:人能夠吃一口食物,喝一口水,難道不是上天在之前就定好的嗎?

[附註6]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桓公之子七人,為七大夫於楚。」《史記.楚世家第十》:「齊桓公七子皆奔楚,楚盡以為上大夫。」

[附註7]

《史記.齊太公世家》:「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辛巳夜,斂殯。」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