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提出特赦與「大和解」的建議引來不少批評;接著梁國雄和一眾「本土派」議員發動反對林鄭月娥當選的抗議遊行,反映目前民主運動面對的困境。

一部份市民希望「與民休息」,對政治抗爭感到倦怠,這是事實;目前民主運動沒法提出短期內可以達到的政治目標,因此難以動員市民參與,形成運動的低潮。不過,民主運動的負責人與積極份子,與普通市民有別,我們一定要堅持抗爭,維持運動的張力,等待時機的扭轉。

事實上雖然一部份市民感到失望與疲倦,但他們感受到香港人的核心價值與生活方式受到威脅。個人雖然無意從事抗爭,但仍然寄望民主運動能努力捍衛他們珍惜的核心價值。過去的區議會選舉、立法會選舉以至選舉特首的選舉委員會選舉均反映這種期望。

從中國政局觀察,習近平集大權於一身,大力打壓地下教會維權律師及獨立工會,對政治改革毫無興趣。針對香港政策,高舉「港獨」這個「稻草人」,藉詞大力鎮壓民主運動。特區政府學習新加坡,不斷以訴訟困擾民主運動的積極份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怎能提出「大和解」呢?「大和解」的主動權在北京與特區政府。他們願意恢復全社會的政改諮詢,放棄「二十三條立法」,「大和解」自然水到渠成;否則,特區政府只會招降和進行分化,怎會對和解有興趣呢?

面對難以突破的僵局,戴耀廷提出的「風雲計劃」值得民主運動的重視。要贏得區議會議席的絕對多數是龐大的挑戰,但這是應該努力的方向。重新在基層紮根,擴大社區網絡,鼓勵年輕人參政,正是民主運動長期的目標。

不但所有民主派的政黨要大力參與,剛剛參加過選舉委員會選舉的年輕專業人士,教會組織,中生代與年輕一代的社工和教師,都是重要的動員對像。重要的突破點是參選不是個人的決定,而是一整個群體的承擔。

年輕專業人士參選區議會的犧牲不易負擔很容易理解。過去三屆左右的區議會選舉,民主運動的候選人只有二百稍多,而區議會議席超過四百。上屆因為「傘後組織」的參與。才稍微改變每況愈下的劣勢。要鼓勵多一些候選人參與,一定要形成一個運動,讓候選人不會感到是單打獨鬥,而是每一個選區均有該區選民的積極參與助選,而全港選民感到有變天的機會。

在高壓的政治氣氛底下,民主運動要主動出擊,為社會燃點希望,向建制施加壓力。相信香港選民願意以手中的選票,改變目前的政制,衝擊特區政府,捍衛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上一屆區議會選舉,在一致看淡情況下,選民還是願意出來表態,今次民主運動不能讓選民失望。◇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