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碩
退休前任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及當代中國研究計劃統籌人,曾擔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已出版的中、英文專著分別有三十多種。

民主動力與傳統的泛民政黨將於近期開始協調下屆的區議會選舉。各組織儘早開始揀選區就較容易避免爭執,因為候選人尚未啟動地區工作,調整就比較容易。再者如果能夠與各個傘後團體進行磋商,時間越早越有利。

2003年因為反對「二十三條立法」的七一大遊行,民主運動在當年年底的區議會選舉大有斬獲;但在2007年的選舉就差不多還完。以後兩屆的區議會選舉基本上陷於挨打的局面。

2011年損失幾席;2015年因為投票率高,而且有一些傘後組織參選,在一片看淡的氛圍下,反而在議席上有所增加。不過在四百多席的區議會議席中,只佔有四分一強;而且在所有區議會居於少數,無法贏得主席一職。

簡單的分析,自然認為建制陣營有龐大的資源做地區工作,民主運動難以匹敵。建制陣營的地區工作已經不單是「蛇齋餅粽」,有關組織仿效中共的傳統,發展各類關係網絡,噓寒問暖,工作相當細緻。

再者,政府早已放棄應有的中立。掌握各區議會多數議席的建制陣營幾乎囊括公營部門所有地區工作的資源。在正常的情況下,現在區議員佔有相當優勢,要擊敗一位勤力的區議員不是易事。

面對艱鉅的環境,要有所突破不是易事。政治立場加上努力服務是致勝的方程式;努力服務自然要儘早開展工作。街坊要經常見到地區工作者,空降不能討好選民;有志參選者要以誠意和勤力彌補資源不足。

傘後組織代表著新生力量,為區議會選舉提供年輕一代的地區工作者。要一位事業剛開展的年輕專業人士投身地區工作是頗大的犧牲,就工作家庭均要有不小的付出;這就是過去泛民政黨缺乏候選人的基本問題。

佔領運動後的確湧現一批有參政熱情的年輕人,如果他們願意投身地區工作,民主運動可望在下屆的區議會選舉席位上多一點突破。前年的區議會選舉顯示選舉在特區政府的壓力下,市民會有所覺醒,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有望提升。

民主動力希望各區議會內的民主派區議員能有更緊密的聯繫,進而能打破黨派的界限,為有志參選的地區工作者提供協助,讓他們開展地區工作時多一點支持。東區區議會民主黨和公民黨的區議員已經建立起一個榜樣。

傘後組織與傳統泛民政黨合作自是一項挑戰;政治立場有一定的距離,互信明顯不足。不過區議會選舉是單議席單票制,同一個選區有兩位民主派的候選人就等如放棄該議席予建制派候選人。而且民主運動的問題是候選人不足,能認清主要矛盾,互諒互讓應該不是難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