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碩
退休前任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及當代中國研究計劃統籌人,曾擔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已出版的中、英文專著分別有三十多種。
財政司陳茂波的預算案乏善足陳,毫無創意。事實上過去七八年的預算案,基本上都是同一個模式,稍事增減而已。市民對預算案的焦點在「派糖」。中產要求有多少減稅減免差餉等優惠;基層關注公屋租戶是否有免租一個月,綜援長者津貼等是否會多發一個月。只要「派糖」如常,大概市民再沒有甚麼強烈意見。雖然建制的領導層不斷鼓吹創意,但從預算案以致各位特首參選人的政綱,市民實在看不到有甚麼重要的創意。港府歷年積存的財政儲備,歷任財政司一直說是為了應付社會老齡化的需要。但市民未有見到為應付社會老齡化的長期政策規劃。
香港有孩子上學的家長,很容易了解教師工作負擔沉重,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關心他們的學生。香港當然有足夠的財政資源去增加教師,提高師生的比例,減輕教師的負擔,提升香港教育的質素。「小班教學」一直是教育界和家長的訴求,立法會內也沒有明顯的反對聲音,政府為甚麼不能積極回應呢?
芬蘭是北歐的小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香港相若,其中、小學生的表現居世界最前列;其小學的師生比例為一比十四,中學的比例為一比十一。芬蘭的軟件工業舉世知名。為甚麼香港不能作這樣的人力資源投資。
到過公立醫院的市民都知道護士人手緊缺,增加護士人手能有效改善公立醫院的服務。然而財政司固然不願意投資改善服務,各特首參選人也沒有這樣的打算。
政府長官選舉,各主要參選人均要觀察北京的風向,遲遲不敢表態,故此即使勉強提出政綱,嚴格而言,事前缺乏廣泛的諮詢,事後亦沒有時間徵求各方的意見作出修訂。到目前為止,各主要的參選人避免同場公開辯論,社會層面因而沒法利用特首選舉從事有益、有建設性的政策討論。
預算案也好、特首參選人的政綱也好,不能引發社會就各重要的政策範疇從事討論,反映社會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首先是對政府的缺乏信任,市民和知識份子慢慢失去興趣與政府公開地透過媒體開展討論。另一方面,社會上政治對立嚴重,壁壘分明,討論的空間和興趣逐漸消失。
北京的主場自然是關鍵性;透過親中陣營的領袖人物,北京清楚表態支持林鄭月娥,更發出恫嚇,指出不為北京接受的人物即使當選也不會被委任。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究參選人的政綱,從事政策討論還有甚麼意義呢?
中國領導層強調要控制選舉結果,市民的態度自然就是食花生,睇跑馬了。◇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