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境(VR)技術踏入港教育領域,是喜是憂?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近日研發出「虛擬實境考察教材」,輔助學生體驗虛擬戶外考察,目前在6所中小學試行,並計劃推廣。然而「虛擬實境」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甚麼隱患?家長與老師要如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中大今年9月推出的「EduVenture@VR」(虛擬實境考察教材)網上平台,教師只需將需考察的地點攝取全景照片,便能通過EduVenture@VR的虛擬實境考察教材製成戶外學習短片。學生使用的裝備簡易,只需通過頭戴式顯示器,如谷歌紙盒眼鏡(Cardboard)等設備及裝有相關程式的智能電話,即可體驗「戶外考察」。目前本港已有6所中、小學正免費試用。
足不出戶則可輕鬆體驗戶外考察,聽起來的確十分誘人,然而其為青少年帶來的身心健康隱患卻不可忽視。
VR易使青少年患眼疾
VR(虛擬實境)技術如何將平面的畫面變為立體?原因是VR影片分成左右兩個有少許不同的畫面,左右眼望向兩個畫面時,大腦便會將畫面重疊,形成環繞3D效果。然而,這種使用「欺騙大腦」的手段製造的影像,目前暫未能解決其造成的暈眩問題。
台灣慈濟醫院眼科主治醫生蔡明霖表示,VR眼鏡直接戴在眼前,距眼球只有6厘米,因此孩子在運用此技術時,都在看近距離的地方。另外,VR是閃爍的光線,它會增加孩子眼睛疲勞。若近視者長時間看近的地方且沒有休息,其眼睛的水晶體變薄變厚的能力就會變差,眼睛調焦能力變差,會形成老花。這種「老花眼」可能年紀輕輕就會患上。還有專家提醒,青少年長期使用VR,會過早形成深近視,比同齡人士更快出現視網膜脫落、青光眼、白內障及黃斑點病變等。
沉溺虛擬幻境或迷失自我
還記得2010年上映的科幻片《潛行凶間》(Inception)嗎?片中的「築夢師」利用現代科技製造出的重重虛擬實境,令參與其中的人類無法分出究竟是夢境還是現實,釀造了許多悲劇。即使是製造出美好的夢境,當主角回歸現實後,心理落差亦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導致人際關係的坍塌。游離在虛擬與現實之間,更容易迷失自我。
Facebook旗下負責研發虛擬現實裝置的首席科學家阿布拉希表示,大家提到「虛擬實境」時,往往關注「虛擬」部份,但大家要留意的應該是「實境」。他指,「實境」就是人類腦部從神經脈衝(一種電子訊息)推斷而出的世界,而這正正是VR的特點。大家看到的風光、嗅到的氣味、以至嚐到的味道,都不過是大腦解讀的電子訊號而已。
一旦VR技術在校園全面推廣,教師設計的課題運用虛擬實境,則好似影片中的「築夢師」,為學生製造各種各樣的「夢境」,而這種「夢境」的感官將與真實世界一樣。青少年在情緒管理能力、辦事集中能力的表現均比成年人遜色,當從「虛擬世界」回歸現實後,心理落差或會給青少年對現實的生活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