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由一種隨處可以採摘、大自然產物「竹」製成的;無需大量金錢購置,只須用心製作、再三改進便可。吹笛可抒發情緒,陶冶情操、而且其身形輕巧可隨身攜帶,何樂而不為?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宋】雷震 《村晚》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臥月明。」
【唐】呂巖 《牧童》
竹笛是中國人類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也是世界《樂器史志》上年代久遠的古老吹奏樂器,是全球笛類樂器的鼻祖。上面這兩首詩刻畫出古代鄉間悠閒的田園生活,而笛聲與笛韻,一直是古人傾訴心情、發抒感觸的載體。
「笛」的歷史
依據《周禮.春官》記載,樂器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稱「八音」,而竹音包括簫、笛、管、篪、籥、篳篥 、嗩吶、巴烏、芒筒、唎咧。
笛以竹製管身,管身上開有吹孔、膜孔、兩個(或四個)出氣孔和六個按音孔。膜孔上蒙以蘆膜或竹膜,吹孔的左端堵以笛塞,橫吹。能吹兩組多的音,音色清脆。經過多次改革,又先後製出了成套的十二調的笛,在曲笛的基礎上改製了加鍵笛。保留原有的六個音孔,用鍵子控制新增的半音,便於臨時升降半音及轉調。
古稱橫吹,後來也稱橫笛。俗稱「笛子」或「梅」。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文物中,有笛兩支,斜吹,無笛膜孔,說明早在西漢初年(西元前168年以前),笛類樂器已在南方流傳,比歷史上文獻記載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西元前l19 年)後將笛傳入當時首都長安早半個世紀。
而《史記》中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溪,做笛吹之,似鳳鳴。」確定了用竹製笛的時代為華夏社會的殷商時期。
隋代以後,笛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宋時,笛在整個民間音樂中的地位已經很重要了,當時流傳的「鼓笛曲」這種演奏形式,就是以鼓、笛作為演奏的中心, 「笛韻渾如丹鳳叫,板聲有若靜鞭鳴」就是對「鼓笛曲」演奏的一個生動寫照。
明清時期,笛已成為大量民間音樂如:江南絲竹、二人台牌子曲、十番鼓、十番鑼鼓、西安鼓樂、潮州笛套鑼鼓,以及北方鼓吹樂中不可缺少的主奏、合奏樂器,並廣泛地應用於戲曲、說唱、歌舞音樂的伴奏。
名詩中的笛聲和笛韻
歷代文人墨客都曾為竹笛抒寫了許多精美絕倫的詩篇。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解曰:深夜裏,是誰在吹玉笛?那幽幽的音韻,隨著春風飄散、遠揚,瀰漫在整個洛陽城中。今夜,我在笛聲裏,聽到了熟悉的「折楊柳」曲;在那淒涼的悲傷調子感染下,有誰不會被勾起滿腔的思鄉情懷呢?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中,也多處記載了笛和人民生活的密切關係。如《舟人吹笛》:
「船上兒郎不耐閒,
醉拈橫笛吹雲煙;
一聲清長響徹天,
山猿啼月澗落泉。
更打羊皮小腰鼓,
頭如輕峰手如雨;
中流忽有一大魚,
跳破琉璃丈擊許。」
解曰:船上掌舵的少年郎,耐不住舟行的無聊,在薄醉中、在四面水氣氤氳裏,吹起了橫笛;第一聲嘹亮清脆的長音,響徹天地,就像深山裏的猿猴對月悲號不已;又似絕澗中撲墜的泉水泠泠不斷。吹著吹著,意興更濃了,竟然打起了羊皮製的小腰鼓;他的頭,隨著鼓聲如山峰般的輕輕晃動;那落在鼓面上的手勢,如雨點樣的急速;船至中流,忽然有條大魚,被這歡樂的節奏所吸引,潑啦一聲跳躍上船,那勁道強大,還擊破了一丈多的琉璃窗哪!
其實不管是哪種笛,在神州中土先民們的淳樸心靈中,它只是一種竹製的樂器,只有長、短之分,橫、豎吹法而已。
它是由一種隨處可以採摘、大自然產物「竹」製成的;無需大量金錢購置,只須用心製作、再三改進便可。吹笛可抒發情緒,陶冶情操、而且其身形輕巧可隨身攜帶,何樂而不為?
因此,它與百姓接觸最多,更與牧童親密有加,是一種最平價與普及化的樂器,所以它是陪伴凡夫俗子、市井庶民在閒暇時,自娛與娛人的最佳樂器。
(轉載自【正見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