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發銀行9.3億元票據案發後,今年以來票據風險事件所涉資金已超過百億,由此引起外界關注。在風險事件中,除銀行員工造假外,其中一些案件都與隱身於票據市場的中介有很大關係。

以年初發生的39億元票據大案及此次廣發銀行案為例,業內表示,這兩起票據案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因為票據中介或與銀行有著長期經營的良好關係,或操控了小銀行的同業帳戶,導致在回購到期前票據資金被中介挪用至股市或其它投資管道,最終因為虧損而案發。

有中介稱,「在有巨大利息誘惑的時候(股票暴漲)或業務有巨大虧損的時候(錯配業務虧損),有的票據中介就會想套出資金,賺取更多的錢或彌補窟窿,最終造成了這樣的票據案。」

3個月賺1.5億元

票據市場之所以能吸引票據中介,是因為有暴利可圖。做票據中介多年的張先生稱,2008至2010年時最賺錢,其一個朋友2010年從銀行套出8億元,3個月就賺了1.5億元。因為那時市場參與者少,發現這個賺錢方法的人不多,再加上地域之間票據的利差相差很大,一買一賣之間可賺取300至500BP的利差。

張先生說,一些票據中介在與銀行長期打交道過程中,控制和承包了某些小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和農信社的同業帳戶、公章等,並租給更小的中介使用,「資金想劃給誰就劃給誰,一旦做票賺不了大錢,就有可能挪用資金到風險和收益更高的領域,如炒股和做短拆過橋。他們還將資金套出來對票據業務『擴大再生產』,賺取更多的利差,反正是銀行的錢」。

今年以來,票據案頻發與去年股災有較大關係。去年6月股災前,票據市場生意極為火爆,不少資金借道票據進入市場。但在暴跌中,通過票據套利進行場外配資的風險非常大,資金鏈出現斷裂。而銀行承兌匯票期限多為半年,當到了兌付期仍無法補上漏洞時,票據案發。

參與方都有利可圖

除中介外,市場火爆的主要原因是參與的各方都有賺頭。貼現操作流程:A公司向B公司購買商品,以100萬元價款、6個月期限為例,A沒有足夠現金或不想立刻支付現金,可向甲銀行申請貸款額度,銀行審批下來後幫A開票給B,為避免A拿著票據直接去貼現,甲銀行會將票據寄給B公司。6個月後票據到期時,B公司向銀行甲或銀行乙申請托收兌付100萬元現金。

上述過程中,每方都可獲利。A首先要向甲銀行申請貸款額度,並預先存保證金到A在甲銀行開設的帳戶中,一般保證金比例是50%,即A要先存50萬元的保證金,甲銀行就相當於獲得了一筆50萬的存款。此外,甲銀行還要先向A收取開票手續費,一般是票據面額的萬分之五,此為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一種。

對於A公司來說,可以不用馬上支付100萬元現金給B公司,減輕了現金流壓力,而其存在甲銀行中的保證金也能收到利息。B公司持有到期後找銀行兌付,可以拿到100萬元現金,如果B想提前拿到錢,提前貼現或者賣給C票據中介,則要損失一部份利息。而C無論是選擇持有到期還是再轉賣,都可以賺取利差。<>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