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發表報告表示,歐盟於2021年推出的「全球門戶計劃」(Global Gateway),被視為回應大陸「一帶一路」倡議(BRI)的基礎設施投資方案。該計劃預計在2027年前動員達3,000億歐元資金,主要聚焦數位連接、能源及交通運輸,並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目標。然而,與大陸已實施11年的「一帶一路」相比,歐盟的投入規模相對較小,且面臨多重挑戰,影響實施成效。

Natixis指出,「全球門戶計劃」的構想源自歐盟對其在全球舞台上角色的反思。過去,歐盟因偏重資助而缺乏實質影響力,被視為「付款人而非玩家」。同時,大陸透過「一帶一路」在發展中國家建立經濟依賴,包括控制重要原材料供應及主導多項出口產品。「全球門戶計劃」旨在透過更全面的策略提升歐洲影響力,並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然而,由於項目目標和實施策略不明確,計劃至今未能有效展現成果,其約225個旗艦項目缺乏明確優先級,進一步削弱影響力。

大陸的「一帶一路」同樣存在問題,例如過度擴張和資源浪費(一些項目未必盈利或實用)。然而,「一帶一路」具有總體策略,集中於透過軟硬經濟力量增強大陸與世界的聯繫。相比之下,歐盟的發展援助方式以無附帶條件的援助原則為特點,對歐洲企業的吸引力較低。

該報告分析,要改善「全球門戶計劃」的設計並擴展其範圍,理解其與「一帶一路」的比較至關重要。「一帶一路」的最初目標是解決大陸的產能過剩問題,藉此開拓更多出口市場,並通過「樞紐與輻射」模式開發新貿易路線。而「全球門戶計劃」則提出了另一種模式,將共同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置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

儘管「全球門戶計劃」的目標在原則上應更吸引新興經濟體,但現實中其受歡迎程度遠不及「一帶一路」。這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一帶一路」的項目推進更快,流程更簡便,因為其由大陸的國有企業(SOEs)主導,並通常由國有銀行提供資金支持。相比之下,歐盟的分散化私營部門參與和無附帶條件的援助原則,使其難以與之競爭。第二,歐盟在腐敗相關的審查上更為嚴格,降低了一些政府對項目的興趣。第三,大陸已成為多個「一帶一路」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這進一步強化了與大陸建立物流連接的吸引力。

「全球門戶計劃」面臨的許多挑戰源於大陸獨特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然而,歐盟可以解決一些內部問題,例如明確「全球門戶計劃」的戰略目標,加強公共機構與私營企業的合作,讓歐洲私營部門更好地抓住在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

Natixis表示,通過這些努力,歐盟有望成為大陸「一帶一路」的可信替代方案,並與發展中國家建立真正的夥伴關係。最終,「全球門戶計劃」能否成功取決於其是否能超越口號,提供能夠引起當地民眾共鳴的實際效益。若能有效執行,「全球門戶計劃」即使無法完全比肩「一帶一路」的集中化模式,仍有潛力提升歐洲地緣政治地位,並對全球發展目標作出實質貢獻。@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