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發現,僅38%港人有聽過早發性癌症,即不足50歲便患癌。有一成18至49歲港人有家族史,卻自評患早發性癌症的風險低。香港防癌會建議市民儘早從飲食及生活習慣著手預防,高危人士應定期接受相關癌症篩查。

過去30年港早發性癌症增四成

醫學界將50歲以下成人癌症個案,定義為早發性癌症,其中以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前列腺癌較為常見。

除了先天家族史之外,後天因素如飲食與生活習慣及肥胖,也與早發性癌症環環緊扣。本港及全球早發性癌症新症於過去30年分別增加近四成及八成。

為了解港人對早發性癌症的認知及減低其風險的意向,香港防癌會於今年9至11月向455名18歲或以上從未患癌人士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僅38%受訪者聽過早發性癌症。受訪者對早發性癌症存不同誤解,僅1%能正確指出所有較常見的早發性癌症類別。

「遺傳」並非早發性癌症的唯一原因,不過,調查發現有32%人認為絕大部份早發性癌症是遺傳導致。有人以為多曬太陽(31%)、間歇性斷食(11%)、全食素(8%)、服用各種營養補充品(8%)及少搭飛機(4%)可以防癌。

僅5%受訪者最近6個月有做齊6項健康生活習慣,包括不吸煙、不飲酒、多食蔬果、不過量進食紅肉,不過量進食加工肉類及恆常運動。

香港防癌會表示,從18至49歲受訪者的調查結果,發現3大隱憂。25%男性及23%女性有家族史(主要是大腸癌,前列腺癌及乳癌),然而當中10%自覺患早發性癌症機會低。67%具備3項或以上早發性癌症風險因素,但當中26%認為自己在50歲前患癌機會低。36%不會在50歲前接受癌症篩查,主要認為自己不是高風險人士(40%)及經濟原因(31%)。

飲食及生活習慣屬可改變高危因素

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有助預防癌性。但調查發現,受訪者最不願意減食過量紅肉,加工肉類及戒酒。8%表示不願由現在開始建立任何健康生活習慣,其中男性較女性不願意改變生活習慣以減低早發性癌症風險,男性有17%,女性有5%。

44%受訪者認為,需要至少10年才有效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減低患早發性癌症風險。有17%男性及9%女性認為自己還年輕,到50歲以上才改善生活習慣較「有效益」。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林嘉安醫生表示,港人對早發性癌症認知度低及充滿誤解,有家族史或有3項風險因素的18至49歲受訪者屬高危人士,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風險;不少人拒絕/延遲改變行為,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隨時增加早發性癌症風險。

林嘉安表示,早發性癌症不只是遺傳所致,世衞列出的5大癌症高危因素中,吸煙、飲酒、不良飲食習慣及久坐、不運動,均是可改變的高危因素。例如吸煙會引致約20%癌症,及約30%癌症死亡個案,包括約80%肺癌及死亡個案,以及結腸直腸癌等其它癌症。只要戒煙便可立即改善健康,更長遠降低患肺癌風險,戒煙1至9個月內,可減少咳嗽和呼吸急促情況。10年中,肺癌死亡風險為吸煙者一半。

是次調查揭示不少早發性癌症的謬誤,林嘉安剖析,多曬太陽、間歇性斷食、全食素、服用營養補充品及少搭飛機均不是有效預防方法。

他強調,預防早發性癌症應儘早從飲食及生活著手,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行之有效。而且改善習慣不需10年才見效,以運動來說,有研究顯示運動一年已可減低患乳癌風險。

籲高危人士定期篩查

林嘉安又建議有家族史等高風險人士應定期接受相關癌症篩查。部份較多早發性個案的癌症如三陰性乳癌,惡化快及預後差,患者可能需接受更進取治療,復發及出現其它慢性疾病風險亦增加,年輕患者需面對治療及經濟等多重壓力。

香港防癌會促請多方合作,從教育到預防、醫療配套以及議定相關政策等,及早預防早發性癌症。香港防癌會為不同年齡癌症患者及家屬提供無縫支援,包括免費的癌症支援計劃,癌症風險評估,以及教育小冊子,詳情可瀏覽其網站。@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