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2月的來臨,聖誕氣氛越加濃厚,街頭巷尾洋溢著節日的歡愉。

近日,一位來自台灣的朋友在Instagram上發文,盛讚香港人善於營造聖誕氛圍,讓人心生暖意。然而,筆者卻感到一絲惆悵。現今的香港聖誕,似乎已不再是當年熟悉的模樣。

在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這座城市匯聚了中西文化的獨特風情,聖誕節也自成一格,既有歐式的典雅浪漫,又融入本地的溫馨情懷。那份記憶中的氛圍,宛如舊時光中一幅珍貴的畫,令人回味無窮。

近日,一位來自台灣的朋友在Instagram上發文,盛讚香港人善於營造聖誕氛圍。資料圖片。(黃芸芸/大紀元)
近日,一位來自台灣的朋友在Instagram上發文,盛讚香港人善於營造聖誕氛圍。資料圖片。(黃芸芸/大紀元)

在流光溢彩的霓虹燈下,香港的聖誕雖依然燦爛,但似乎少了一些難以言喻的溫度。或許,這是時代變遷的必然,也或許,那份感動其實藏在我們的心中,等待被喚醒。

一切變化起源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然而,自2019年反送中運動以來,隨著《國安法》和《基本法》23條的實行,香港的社會與政治環境更發生了深刻變化,許多香港人選擇離開。如今,這座城市究竟還保留多少屬於香港的獨特風貌。

生育率創歷史新低

然而,這樣情感的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更具現實意義的問題:香港的生育率持續下降。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2023年香港的總和生育率(TFR)僅為0.8,為全球最低,低於南韓(0.9)、新加坡(1.0)和日本(1.3)等其他亞洲經濟體。總和生育率代表每名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子女數量。2.1被視為人口世代更替的臨界值,意味著每對夫妻需要生育2.1個孩子來保持人口穩定。

香港統計處資料指,過去30年香港的生育率持續下降,2021年更降至0.772,顯示每名女性平均只生育不到一個孩子。

低生育率反映了年輕一代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與焦慮。高生活成本上升以及教育和職場競爭壓力,使許多人選擇不婚或不育。特別是反送中運動後,香港的政治環境日益收緊,許多年輕人對香港的未來感到悲觀。國民教育改革旨在增強對中共的認同感,但也引發家長對下一代教育方向的擔憂,間接影響家庭的生育決策。

低生育率反映了年輕一代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與焦慮。資料圖片。(黃芸芸/大紀元)
低生育率反映了年輕一代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與焦慮。資料圖片。(黃芸芸/大紀元)

新移民正重塑身份認同

隨著一大批來自大陸的移民進入香港,這部份群體的後代在這片土地上出生,這些新一代香港人的出生數量或許能夠一定程度上彌補人口下降的問題。

根據統計,2019至2023年間,20至39歲青年人口下降約26萬人,但大陸移民比例顯著上升,自1997年以來,超過118萬名大陸居民通過單程證抵港,2023年達4.08萬人。港府積極推動攬才計劃,2023年引入的13.4萬人才中,七成來自大陸,顯示香港人口內地化的趨勢。而現時香港750萬人口中,大陸人已佔超過五分之一。

新移民增加,連帶香港的身份認同出現變化。民研所數據顯示,自1997年以來,逾六成港人認為自己「首先是香港人,其次才是中國的香港人」,尤其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認為自己只是「香港人」的比例顯著上升。

然而,當社會運動逐漸平息及大陸移民增多,該比例逐漸下降。《國安法》實施後,港府加強對敏感言論的審查,也可能影響港人對身份認同的表達。

香港的語言問題是身份認同中的重要一環。雖然粵語在香港依然普及,並且是文化的核心元素,但隨著中共推動普通話教育以及大陸移民的增長,粵語的使用比例近年來逐漸下降。在年輕一代中,普通話已成為學校教育和社會交流的主流語言。

在日常交流中,現在香港的媒體、商業活動以及公共場合中,普通話的普及程度也似乎逐年上升。語言上的轉變,不僅是溝通工具的變化,更是文化認同、價值觀與生活方式轉變的反映。

而新一代香港人可能會認同自己是「香港人」,但如果香港的教育體系仍然受到來自中共的政治文化影響,那麼原本的香港文化恐怕會漸行漸遠。

雖然大家熟悉的香港依然運作,但生活環境和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往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現在有七成來自大陸。走在街頭,隨處可聽見普通話,儘管香港人有賺錢的機會,卻難以感到快樂,因為曾經引以為傲的「港味」正在消失。

再過幾年,「真正的香港人」是否仍然存在,也許不僅取決於人口數字,更取決於香港人內心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與希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