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文旅局近日推出一個「文創藍圖」,搞了一大堆假大空的政策,要將香港打造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創意之都」、「流行文化之都」、「世界級文創之都」。局長楊潤雄早前被李家超點名施壓,今日草草上場,大話連篇,姿勢很難看。
沒有創作自由,便沒有文化盛景,自從來了共產黨,文化藝術園地上就寸草不生了。今日楊潤雄和霍啟剛閉門造車,想出一大堆「唔等使」的主意,比如鼓勵發展商在其項目中加入文創元素,容許工廈改建小劇場,檢討資助藝團制度等等。這都算甚麼鼓勵文創的政策?發展商加入文創元素,無非是在社區環境搞一些裝飾;容許工廈改建小劇場,若沒有劇團演新創劇作又有何用;檢討資助藝團制度,只是又一種扼制和要挾手段,不搞還好,越搞越死得快。
香港曾經有過文化藝術的光輝歲月,但從來都不是由政府推動,政府越不推動,越少過問,業界越自由,越有創作氣氛,優秀作品越層出不窮。早年香港武俠小說風行海內外華人世界,只不過由金庸、梁羽生帶引風潮,影響及台灣東南亞,吸引更多年輕作者加入,蔚為奇觀。
當年香港電視連續劇轟動華人世界,《京華春夢》、《上海灘》等膾炙人口;電影界群雄並起,武俠電影、警匪片、周星馳的喜劇,至今令人懷念,王家衛、杜琪峯、許鞍華、羅啟銳、方育平等導演享譽海內外。流行文化之外,香港純文學和藝術創作、各種民間刊物、各種表演和藝術展覽,一年到頭絡繹不絕。
筆者很幸運,正當盛年親歷香港的文化盛世。當年的香港才真是文創之都,優秀作品流風所至,影響台灣和東南亞。大陸改革開放後,港台文化向北輻射,對當年大陸文化復甦發揮巨大推動作用。
這中間,沒有一點政府金手指的影子,港英政府採取不管政策,任由民間自由發揮,最要緊是從來不劃紅線,沒有所謂政治不正確,只要你靈感到,想寫甚麼都可以,想編甚麼劇都不必有顧忌,一切由巿場說了算,由讀者和觀眾說了算,沒有人來管你,沒有人來說三道四。
當年文學界百花齊放,很多作家組織,大量文學刊物和報紙文學副刊提供創作園地,老一輩南來文人筆耕不輟,中青年作家如雨後春筍,作品百無禁忌,文學比賽發掘新人。戴天他們的文學藝術協會主辦《八方》文學雙月刊,古蒼梧約我寫一個短篇,我寫了一個姐弟亂倫的故事,黃碧雲也寫過一個兄妹戀的長篇《微喜重行》,沒有政府官和讀者指責我們傷風敗俗、教壞細佬。
當年香港出版界,凡有好書都不放過,同行之間有競爭,越是敏感越值錢。天地出版過《中國抗日戰爭圖誌》,三大冊顛覆中共的抗戰論述,證明七成以上的主要戰役都是國民黨打的。天地出版的《墓碑》,揭露大饑荒的悲慘社會現實,揭示中共的錯誤政策草菅人命。我們也重版了汪精衛的《雙照樓詩詞稿》,還這個「大漢奸」的曠世才情一個文學史的地位。
現在這類書籍還有機會出版嗎?我倒想問問楊潤雄。前不久著名導演杜琪峯感嘆香港失去靈魂,政府不斷將一些所謂敏感書籍從圖書館下架,話劇界邀請尊子擔任頒獎嘉賓,導致失去政府資助,鼓勵年輕導演的「鮮浪潮」計劃也因為有作品不為當局所喜而被關停。
政府每天在文創人員面前唸緊箍咒,動不動以制裁為要挾,創作者身邊布滿禁區,不斷「槍斃」難得的題材,刪改精彩的情節和對白,最終把自己的作品弄成「四不像」;要想沾一點政府資助的光,就要先「唱響香港」,這樣的創作環境,能出好作品才怪。
不要忘記,政府撥款資助文學藝術創作,錢不是政府官員掏腰包,是納稅人提供的,不要以為那是政府的「德政」,反而巿民有權過問,那些政策是否必要,是否行得通,是否有效。政府閉門造車,這些政策在推出前,有沒有徵詢過業界,有沒有聽取巿民的意見?李家超懂得多少文創?楊潤雄與霍啟剛又了解多少業界甘苦?你對文學藝術一竅不通,與文創人員是陌路人,你只是門外漢一個,你也配來談「文創之都」,那不是笑話嗎?
最近台灣金馬獎頒獎禮上,兩部大陸作品獲得殊榮,一部是婁燁的《一部未完成的電影》,一部是耿軍的《漂亮朋友》,兩部得獎作品都沒有機會在大陸上映。楊潤雄或許先考慮讓這兩部影片在香港公映,以此證實「一國兩制」還有一個可憐的尾巴,若連這件簡單的事都辦不到,又談甚麼十年大計?
習近平面臨內憂外患一籌莫展,香港政府也終日坐困愁城,政治經濟每況愈下,國際金融中心已成廢墟,文化產業一蹶不振,在這種局勢下,撇開創作自由去談「文創之都」,滿嘴空話跑馬車,都只是欺下媚上的把戲而已。楊潤雄還大言不慚說:「唔覺得當中有野係會做唔到」,真係唔知醜字點寫。◇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