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國廣東珠海市發生了一宗令人震驚的撞人事件,官方通報顯示,事件已造成35人死亡。據悉,兇手因對離婚財產分割不滿而實施報復社會的極端行為。這樣的慘案不僅是個體情緒失控的結果,更是當今中國社會「互害型生態」催生的悲劇。
近年來,報復社會的惡性事件屢見不鮮。從公共場所的蓄意襲擊到無辜群體的無差別傷害,類似事件一再上演,讓社會痛心的同時,也引發了對背後深層原因的反思。是甚麼讓普通人的矛盾不斷激化,進而選擇極端手段?
「互害型社會」的構建:制度的不作為與冷漠
「互害型社會」並非偶然生成,而是多種社會矛盾長期累積、得不到有效化解的結果。這種社會結構,根植於制度對個體權益的漠視和對常見社會問題的不作為。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典型表現:
亂停車問題氾濫
城市亂停車現象長期得不到治理,法律缺失導致車主之間衝突頻發,矛盾常因小事升級。
物業管理矛盾激化
業主與物業之間因收費與服務爭端日益尖銳,但法律未對此進行明確規範,衝突一再升級。
「扶老人被訛」現象
當善意行為可能被惡意利用時,社會道德逐漸冷漠,倒地的老人無人敢扶,受害者得不到保護,反而成為被訛詐的目標。
缺乏對見義勇為的保護
見義勇為者不僅可能遭受生命和財產的損失,還面臨法律上的風險,這讓更多人選擇袖手旁觀。
鄰里噪音糾紛
樓上樓下的噪音問題成為常見矛盾,但長期缺乏有效治理,衝突時有升級為暴力事件。
欠薪問題頻發
在中共治理下,追薪者因「擾亂社會秩序」被捕的現象層出不窮,弱勢群體維權之路艱難無比。
醫患糾紛惡化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與醫患關係緊張,導致病人維權無門,甚至陷入「人財兩空」的困境。
這些問題看似零散,卻共同指向一個核心事實:在中國社會,政府對底層問題的解決不是積極作為,而是刻意無視,甚至縱容。中共始終強調「穩定壓倒一切」,但實際上,它只選擇性解決那些威脅自身統治的問題,而對普通民眾的生存困境漠不關心。
中共的治理邏輯:削弱社會凝聚力
中共為何不願意積極化解這些矛盾?答案可能在於其治理邏輯:一盤散沙才好管理。
當社會陷入「互害型」循環時,人們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身邊的矛盾,而無暇思考更深層的制度性問題。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與合作,社會的凝聚力被不斷削弱。每個人都變得冷漠、自私,只顧維護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他人的不幸漠不關心。
更重要的是,這種冷漠社會的塑造,間接為中共的統治創造了有利條件。因為如果人們能夠團結起來解決生活中的不公,他們也可能團結起來對抗更大的不公,比如中共的專制體制。因此,中共不僅不支持見義勇為,還通過法律與輿論打壓那些試圖「多管閒事」的人。
慘劇何時不再重演?
珠海慘案提醒我們,社會矛盾的積累從來不會無聲無息。個體的不滿與絕望一旦得不到有效疏導,就可能醞釀出更大的悲劇。中共試圖以高壓維穩的方式掩蓋這些矛盾,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我們必須看到,「互害型社會」並非普通民眾的選擇,而是制度性問題的產物。當一個國家的法律與體制不能保護弱者,不能合理化解矛盾,那麼受害者與被壓迫者只會選擇更極端的方式反擊。這種惡性循環究竟還會持續多久?
社會不是靠冷漠與恐懼維持平衡的。真正的穩定,應以信任、合作與正義為基礎。但在中共治下,這樣的社會願景似乎遙不可及。#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