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一度是中國民眾最趨之若鶩的就業選擇,但隨著跨國企業紛紛撤離中國,外企就業人數快速減少。據中共官方數據,2023年跌破1,000萬人,同比下降15%,自2009年以來首次跌破千萬。

去年外企就業人數跌破千萬 今年外資持續淨流出

據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4年中國統計年鑑》,2023年外企僱傭人數下降15%,至988萬人,創下1990年首次發布該數據以來的最大降幅,也是自2009年以來首次跌破1,000萬人。

據中共商務部長王文濤在2021年8月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外資企業以佔市場主體2%的比重,帶動了約4,000萬人的就業,佔全國城鎮就業人口的1/10,貢獻了我國1/6的稅收,2/5的進出口。

根據中共商務部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FDI)為6,40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30.4%。

根據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第三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直接投資負債減少81億美元,連續第二季為負值。

彭博社指出,如果這種下降趨勢在今年餘下時間繼續,這將是至少自1990年開始有可比數據以來的首次年度FDI淨流出。

過去日企為中國人提供的大量的就業機會,但現在持續撤離或減少投資。

解決了46萬人就業的日企 紛紛撤離中國

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援引2023年3月公開的中國本土法人登記資料數據顯示,僅松下控股一家,在華僱員人數就超過7.4萬人。日產、豐田、本田等幾大日本車企在華僱工人數也都在4萬人左右。

在華的前20大日企,總共僱用了近46萬名員工。此外,零售和餐飲領域的幾大日資連鎖品牌,同樣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但現在情況變了,越來越多的日企撤離或縮減投資。

但據《日經》中文網報道,今年4月至6月,日企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的設備投資(按美元計算)同比減少16%,佔日企海外投資比例為13.6%,連續兩個季度低於歐洲。

今年6月,日產關閉了常州的工廠,該工廠年產能13萬輛,相當於在華整體產量的10%。7月,本田關閉了廣東省的工廠,還計劃暫停在湖北省工廠的生產。2023年10月,三菱汽車正式決定退出中國的整車生產。

此外,最近兩年還有一眾日企撤出中國,包括鋼企新日鐵、輪胎廠普利司通、打印設備商佳能和理光、電子設備巨頭索尼、機械工程商加藤等。

日企之外,台商企業也開始撤離中國。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今年9月發表一項名為「多元化而非脫鉤—台灣產業應對地緣戰略風險」的專家研究,指出有57.4%的台企正在或考慮撤離中國大陸。

根據調查,台商撤出中國的前三個主要理由是:人工成本太高(33%)、供應鏈中斷的可能性(25.9%)、投資政策改變(25.2%)。

外資撤離中國的兩大原因

「光鹽財經」刊發題為「外資企業大逃亡」的文章表示,中國不再是國際投資的應許之地,反而成了滑鐵盧苦海,早跑早托生。

文章指出,外企選擇部份或徹底撤離中國市場,已經不再是零星現象,而是大趨勢和滾滾洪流。外企撤離中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和社會因素。

首先,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外企撤離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0年中國GDP增速為10.6%,而2023年則降至約5.2%。與此同時,中國的綜合經營成本不斷上升,包括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環保成本的增加。根據最新數據,2021年中國製造業平均工資達到97,379元,比2010年上漲了兩倍多。

其次,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是外資撤離的關鍵因素之一。

中美貿易戰以及中歐關係的不穩定,使得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經營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和不確定。

此外,美國等國家出於國安考慮,對美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進行嚴格審查,抑制了美資進入中國。

據「光鹽財經」援引中共工商局和商務部數據稱,2015年到2020年期間,約有1,000家外資企業完全撤出中國市場。

跨國高科技企業紛紛撤離中國

高科技外企如甲骨文、美光、高通、思傑、微軟和IBM等近年來紛紛撤離中國。記者梳理了最近三年撤離或縮減中國業務的部份跨國企業。

富達國際:2024年10月,將把中國業務部門裁員約500人。

思科(Cisco):2024年9月,裁減大連工廠員工300人,這已是今年第二波裁員。

IBM:2024年8月,關閉中國研發部。

微軟:2024年5月,撤離中國區AI團隊。

‌亞馬遜‌:2024年4月,中國區雲端運算部門裁員數百個職位。

趨勢科技(Trend Micro):2023年12月,研發中心撤離中國。

思傑(Citrix):2023年11月,退出中國市場。

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2023年11月,MCU團隊全面撤出中國!

英偉達:2023年10月宣布,退出中國市場。

高通:2023年9月,中國區大面積裁員。

LinkedIn:2023年8月,旗下的中國本土化求職平台「LinkedIn職場」正式停運。

路坦力(Nutanix):2023年初,退出中國市場。

Adobe:2023年,旗下設計師網站Behance封禁了來自中國大陸的所有帳號。

美國最大客戶關係管理供應商Salesforce:2022年8月,中國區宣布解散。

美光:2022年1月,解散了上海研發中心。

此外,記者還梳理了2024年撤離或縮減中國業務的跨國製造企業。

跨國製造企業密集撤離中國

德國福士:9月,計劃明年關閉與上汽合資的南京工廠,該廠主要生產福士Passat(Passat)和Skoda。

豐田汽車:2024年9月13日,旗下的日野汽車宣布將停止在中國生產柴油引擎。

本田汽車:8月底,位於武漢市的第二家合資工廠全面停產,裁員2,500人。

瑞士利勃海爾(Liebherr):8月初,發布聲明將關閉徐州的混凝土業務工廠。

日企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8月宣布,在無錫的工廠將於明年全面停產,預計裁員超1,300人。

新日鐵(Nippon Steel Corporation):7月宣布,退出與上海寶鋼合資的公司——寶鋼新日鐵汽車板有限公司。

日本加藤工程機械(KATO):7月12日,日本加藤工程機械(KATO)正式退出中國市場,解散位於崑山市的合資工廠。

日產汽車(Nissan Motor):6月宣布,關停位於常州市的生產工廠。

台企群創(台灣第一大液晶面板製造商):4月份被曝關閉南京工廠,解散2,400名員工。

‌戴爾‌:4月宣布,廈門工廠裁員幅度達50%。

普利司通(Bridgestone Corporation):2月29日正式關閉了位於瀋陽的生產工廠,裁員1,200餘人。

此外,2020年到2023年撤離或縮減中國業務的日本企業包括,三菱、索尼、佳能、東芝等。

歐洲企業則包括飛利浦、家樂福、連鎖超市樂購(TESCO)等。美國企業包括惠普、蘋果、雅虎、亞馬遜和Old Navy等。南韓企業包括三星和樂天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