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於14日公布人力推算報告,估計整體人力供求差額為缺少5萬人,而勞動力最大挑戰是人口老化。2023年逾65歲人口佔總數23%,即約170萬人,當局料5年後淨增38萬人,屆時佔比將增至28%。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指,本港熟練技術人員中位年齡已達50歲,至於非技術人員年齡更大一點,他們的年齡中位數為53歲,按推算香港到2028年總體勞動力缺少18萬人。

港出生率排名尾十

世界各地人口均出現老化情況,但筆者曾分析過香港在此問題上,可屬最嚴重之一。道理是因科技昌明,醫療水平提高,人多活了數以十年計,以往「人生七十古來稀」,但現在70歲還只是退休生活、銀髮族計劃新模式消費的開始。這本對經濟極為有益,因為每個人對經濟貢獻的時間均有所延長。

那麼香港獨有的問題在哪?很簡單,就是大家的長者均多活了,但外國「後繼」動力仍然強勁,生育率雖不及往昔高,但仍算OK。反觀香港,人老了,而生育率又名列「全球尾十」,連「後浪推前浪」的後浪都沒有,因此這裏的人口金字塔已由曾經的「土」字形,漸漸反轉過來趨向「上肥下瘦」,越來越似個「T」字。

香港人口金字塔:2023年結構明顯「上肥下瘦」(數據來源:Library of Congress/大紀元製圖)
香港人口金字塔:2023年結構明顯「上肥下瘦」(數據來源:Library of Congress/大紀元製圖)

之前分享過,人口問題不屬「瞓醒覺發現有Issues即刻搞翻掂」的東西,此乃需要長煲的議題,亦是跨多任政府的努力,若然只顧自己交成績的政府,是不會理會這長遠經濟死穴,日後消費、樓價統統不濟之時,唯有當時的持份者去承受重如泰山的全部痛苦。

目前,香港出生率(每名婦女的生育子女數)僅為1.23,跟澳門水平一樣,而全球平均值為2.3(二戰後的1950年時為高達4.7),因此許多人誤以為老化只屬西方社會問題,最起碼比亞洲嚴重,但實情是亞洲形勢更為糟糕,地區如台灣、南韓、新加坡等出生育低得可憐,而中國大陸在新興市場中亦是罕見出生率低垂。由此可見,香港所面臨的挑戰,大灣區、整體大陸也有,硬「搶人才」不是「搞內鬨」嗎?拆東牆,補西牆,絕非長遠,亦非為大局著想之策也。

當局所形容的「明顯缺人」之後果,將會是經濟增長拖慢,甚至萎縮。理由很簡單,乜都做慢些,一天的工作,兩天才完成。另外,人越來越少,對計算GDP增長很不划算,因為一般人們所指的GDP是計量的,少一個人就少一份力,不論是手機、咖啡、汽車、房子等也好,若然人少了,減價、減稅,點谷都沒用,Simple Formula。這也許是人工智能永遠代替不了人的地方,就是消費。

各地頭癢香港更悲

生育率下降,除了時代變遷所帶來的原因(如城市生活開支高昂、享受主義、無後不再被視作不孝、女性參與工作比例攀升等),香港人額外所面臨的,包括早因樓價長年過高而需負擔更沉重的開支,對生孩子一事耍手兼擰頭,近又因「人生在世不稱意」,孩子生下來後讓他們受苦又何必呢?

港府公布人力推算報告,估計人力供求差額為缺少5萬人,人口老化乃勞動力的最大挑戰。(Peter PARKS / AFP)
港府公布人力推算報告,估計人力供求差額為缺少5萬人,人口老化乃勞動力的最大挑戰。(Peter PARKS / AFP)

不少發達國家採取了多種措施來鼓勵生育,包括經濟政策上(實施照護津貼、兒童津貼、家庭津貼;稅收減免)、時間政策上(延長女性產假、提供親子假、男性陪產假;彈性工作時間)、服務政策上(居家幫助、社區托育、公立機構托育、課後照顧)等。

一些國家成立了專門應對「少子化」挑戰的服務部門,例如日本成立專門兒童家庭局,並在內閣設立「推進工作與生活平衡室」;新加坡指定國家社會和家庭發展部統籌管理人口生育相關政策;南韓也設立了類似機構。

德國和法國在資金支持與假期供給上較為充份,如德國建立了由兒童津貼、父母津貼、「父母津貼+」與「合作育兒獎勵」制度組成的津貼體系;法國提供生育津貼、基本津貼、家庭津貼等,每年各類育兒津貼和生育補助支出接近GDP的4%。兩國以立法形式保障女性公平就業的權利,明確僱主對僱員承擔非歧視的義務。

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少子化」進程,但整體提振效果仍然有限。本周二,俄羅斯一致通過法案,禁止宣傳不生育、同性戀等內容。看來,各國都萬分焦急,此刻不是「淨喺搶人才」,搞掂咗有人先至算啦。◇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