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結論:香港電影的藝術成就仍令人樂觀,但作為一個能夠賺錢和養活工作者的產業,正迅速萎縮到一個悲哀的地步。
11月份香港有兩部大片,分別是首部以核災為主題的災難片《焚城》和講述殯儀業的《破.地獄》。英皇電影和安樂影片作為競爭對手,竟然聯手合作推出套票,售價120元,平均每套電影只需60元。簡單來說即是減價促銷,其實今年9月上映的《紮職3》已使出過這一招,宣布全線戲院最高票價60元。
為何要減價?除了因為經濟差之外,每人每日只有24小時時間,到戲院看電影作為一種收費娛樂已經被其他娛樂取代,例如YouTube、正版和翻版串流平台、抖音式超短片等。另外,投影機價格大跌,也令住宅變成迷你戲院,減少走入戲院。
《焚城》演員陣容強大,主打特技大製作,涵蓋老中青演員,包括劉德華、莫文蔚、鄭則士、王丹妮、梁仲恆、廖子妤等,同時也是中港合拍片;《破.地獄》由近年突然成為票房保證的黃子華主演,再加上許冠文、衛詩雅和朱栢康,亦屬近年貼地的治癒系文藝題材。
這兩齣大片的風格和商業定位迥異,某程度上可涵蓋全部光譜的觀眾,假若連它們的票房都未如理想的話,究竟未來一年還有甚麼港產片能夠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呢?
更可怕是,有電影從業員近期透露,香港只有3齣電影正在拍攝。你可以想像到,究竟有多少人靠電影維生?本港電影業是否仍算是一個「行業」或「產業」?
至於藝術上的成就,我反而不替港產片擔心,因為在國際影展獲得口碑的電影,未必是成本高的大製作。例如,最新一屆康城影帝役所廣司,就憑日本片《新活日常》得獎,只是講清潔工的故事。香港的佳作《窄路微塵》都是講疫情、清潔工,是低成本製作。今年亦有5部港產片入選東京國際電影節,包括《爸爸》、《破.地獄》、《虎毒不》、《不赦之罪》及《九龍城寨之圍城》。
11月兩部港產片破天荒合作,可能是最後的警號,也令我想起去年暑假荷里活的「芭本海默」現象。那是透過「網絡迷因」推波助瀾的非官方合作,吸引了原本可能只看其中一部電影的觀眾,進而提高了兩部電影的票房。
不過,現象也反映出荷里活當前面臨的困境。去年夏季,除了《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第一章》和《奪寶奇兵:命運輪盤》之外,缺乏主流大片。《Barbie芭比》和《奧本海默》雖然製作精良,但並非典型的主流商業電影。《奧本海默》長達3個小時,而《Barbie芭比》則涉及許多哲學和政治議題。
疫情、編劇和演員罷工以及串流媒體的興起,早已對荷里活造成衝擊。觀眾對電影的消費模式正在改變,傳統的影院觀影體驗面臨挑戰。
而香港更有另一個獨有問題。香港電影業目前面臨著政治審查的壓力。導演和編劇在創作時必須小心翼翼,避免觸碰政治敏感話題。這種自我審查的氛圍,會扼殺電影的創意和活力,最終導致香港電影失去其獨特的魅力和國際競爭力。◇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