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實施的管制即棄塑膠新法例,6個月的適應期日前結束。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稱,本港正開始建立「走塑」文化,很多市民都開始自帶餐具,絕大部份食肆都符合法例要求,在適應期內,已經減少3,000萬套即棄餐具,本港產生垃圾的塑膠量亦慢慢下跌,已經減少一成。
謝展寰今早(25日)在商台節目表示,仍有人認為自帶餐具不方便,「掛住啲膠羹膠叉」。主持提到,有人嫌木製或紙製的餐具有味道,及餐具的承托力不足,謝展寰指自己「年紀夠大」,經歷過由無塑膠到轉到有塑膠時的時間,「嗰段時間啲人都係嘈喧巴閉㗎!又話嗰啲膠飲管有浸膠味,用嗰啲膠羹又話唔得」,指轉習慣要時間改變。
至於對商戶而言,成本有無上升,謝引述他們稱派發餐具數量減少,即使新的餐具成本貴,總支出亦減少。
主持問到,政府是否想木餐具的質素不那麼好,從而令人自帶餐具?謝回應,稱政府鼓勵人自帶餐具,並非用懲罰方式逼人改變。
至於第二階段管制何時推行,謝展寰稱,政府正與餐飲業界試驗替代產品,待產品技術成熟、價錢「不離地到大家『嘩』一聲嘅話」,到時就會推出,但是不會定硬指標,如果社會的接受度高、反彈小,實際上推行可「更深更遠」。
重推垃圾徵費?謝:明年中有中期總結
被問到,政府推行「走塑」時,是否汲取垃圾徵費的教訓?謝展寰回應「都可以咁講」,指政府重視民意。至於是否在回收量多時,就不用垃圾徵費?謝展寰說,如果社會減廢回收做得很好,就不用垃圾徵費,但要視乎是否能行到那一步。
至於今屆政府任期內會否再推行垃圾徵費,謝展寰說,要評核社會的接受程度、減廢回收的參與度、認受等,待成熟才能推行,政府會在明年中有中期總結,到時會到立法會報告。現時政府正檢討可改善的地方,如改善指定袋的設計、大型垃圾處理的問題。
謝表示,政府暫緩推行垃圾收費,但在宣傳過程中有正面之處,市民增加對垃圾分類回收的認識和支持度。由1月起,家居廚餘量增加4倍,其他回物物亦多出五至六成。今年6月政府陸續向公屋住戶派發指定垃圾袋,據「綠在區區」的數據,6月至今,公屋屋邨的回收物增加七成、廚餘量多一半,認為宣傳教育有成效。@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