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生活了一年多,現在來到了美國。一東一西,日本、美國真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度:語言文化不同,飲食風味不同、都市面貌不同。

日本料理PK美國大餐

日本人和美國人在飲食習慣、飲食文化上有很多不同。

日本的飲食很清淡,注重保留菜餚的原汁原味。刺身(生魚片)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最能體現日本菜的特色。日本菜非常講究色彩,菜餚在盤中擺放得很整齊,顏色搭配也鮮艷鮮亮。日本的餐具各式各樣,各種形狀的都有,甚麼樣的菜要裝在甚麼形狀、甚麼顏色、甚麼大小的餐具中,都是很講究的。形狀、顏色各異的碗、盤、碟,每樣餐具裏都只擺放一點食物,不會擺得很滿。日本的傳統主食則是米飯,但據調查,現在的日本人還是喜歡吃麵食,尤其喜歡拉麵和餃子。

美國飲食則以燒烤為主。在美國,每家的灶具都帶有大大的烤箱,很多家庭還有野外燒烤爐、烤麵包機等。在美國,我很快學會了烤雞、烤鴨、烤肉、烤蛋糕、烤餅乾,還經常烤地瓜。

美國人的飲食口味較厚重,油膩的居多,似乎餐餐都離不開肉。主食以麵粉類為主,包括麵包、麵餅、披薩、蛋糕等,而點心都是極甜的。

相比素雅古樸的日本餐具,美國的餐具顏色鮮亮許多、「豪放」許多,大大的盤碗裏經常擺得滿滿的。尤其是到了感恩節,十幾磅的大火雞整個放到大盤中,看著就能讓人感受到節日的喜悅。

到餐館用餐,兩個國家也很不相同。在日本的餐廳,每份飯的量只夠我勉強吃飽。和日本相比,美國餐的份量太足了。記得我們全家第一次去餐館吃飯,一人一份,每人面前一個大大的盤子,給的份量足有日本餐的2倍多。雖然很餓,但最終我和兒子也沒有吃完。

兒子在日本學校,屬於飯量極大的,別的學生有的連一碗飯也吃不完,他常吃3碗,經常說自己比老師吃得還多。到了美國就不一樣了,可能因為美國孩子運動量大的緣故,他們的飯量都很大。很多孩子還會帶些零食,在早餐和午餐之間吃。美國學校的午餐,有時兒子會吃不完,而他們學校的女孩兒很多都吃完了。

有人說日本女人大多處於半飢餓狀態,可能有點誇張,不過我認識的日本女人的確吃得很少,可能是為了保持身材吧。正因為日本飲食清淡、少油膩、又吃得不多,所以胖的很少,這大概也是日本人長壽的一個原因吧。

而美國女人大多不會對自己苛刻。朋友說,她放到辦公室的一大盒巧克力,幾位美國女同事眨眼間就吃完了。美國家庭經常會有這樣的畫面:一對胖胖的夫婦,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一手拿著一大袋薯片,一手拿著一大杯飲料。這樣的吃法不胖才怪呢!

吃過日本飯,嚐了美國餐,但我最想念的還是自己家鄉的各類特色小吃。

廚藝不精的尷尬

在日本,學生外出遠足時,都要自帶便當。

兒子第一次遠足時,因為我不了解日本國情,就給兒子帶了些麵包當午餐。結果兒子回來後說全班學生都笑他,連老師也笑。同學帶的都是媽媽精心做的便當,只有他吃麵包,他說再也不帶麵包了。

雖然感覺有點小題大作,但我還是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不管怎樣,還是要入境隨俗的,趕快去請教一位在日本生活了十幾年的中國朋友,學了最簡單的做便當方法。同時也了解到,在日本,家庭主婦是很重視給孩子準備便當的,如果馬馬虎虎的,會被別人認為是對孩子缺少愛心,責任心不強,唉!慚愧。

根據我的理解,日本人的便當好吃還在其次,一定是要做得好看。我見過日本人外出時帶的便當,講究的食盒一層一層,每一層都分成許多小格,可以擺放不同種類的食物。最上面那一層,紅的蝦,綠的菜,擺放得整整齊齊,顏色鮮艷,非常好看。

我做的便當簡單,用錫箔紙把飯盒隔成不同的小格,裏面分別放入炸雞塊、炸香腸。把攤好的雞蛋餅捲起切成整齊的小塊,擺整齊。然後間隔擺放生黃瓜條和胡蘿蔔條,再點綴幾小朵鹽水焯過的西蘭花,最後放入一兩個小聖女果。看看擺好的便當盒,鮮紅、金黃、翠綠、橙紅、嫩黃,顏色很好看,兒子也喜歡吃。

在另一個飯盒裏舖好米飯,上面擺幾片超市買的卡通圖案的紫菜片,好看又可愛。把飯盒用專用的便當布包緊,再把地墊、紙巾、筷子盒裝入兒子的背包中,大功告成。

從此沒有人再笑過兒子了。

來美國後,大家開party時,常規定每家自帶一道菜餚。慚愧的是我這個「家庭煮婦」卻廚藝不佳。在美國,第一次參加party用化險為夷這個詞來形容挺合適。當時,先生忘了提前通知我,當我知道時,離party只有一兩個小時,去買東西已經來不及了。趕緊看看家中現有的食材,還好有青椒,我便做了最簡單的青椒炒雞蛋。把青椒剁成小丁和蛋液攪拌好,只放一點鹽,熱油炒熟,裝到白盤中,金黃加翠綠,色澤鮮艷。

平時自己就很喜歡這道菜,味道很好,擺在一堆菜餚中間還很醒目呢!大家排隊取餐時,我的心繃得緊緊的,當看到很快一盤青椒炒雞蛋只剩盤底了,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後來給日本的好友說起這件事時,他笑我:這麼簡單的菜你也拿得出手?我說大家很少吃這道菜,物以稀為貴呢,呵呵。

因為他感歎我那可憐的廚藝,便在電話裏教了我幾個簡單省時的菜餚做法,哈哈,下次party我就不用發愁了。這以後每次party時,我也會稍稍留意,哪道菜好吃,我會詳細詢問烹飪方法,如果做法不麻煩就記住,至少家裏的餐桌上會豐富一些。

都說入境隨俗,新的環境需要適應,需要不斷地學習。在這不斷地適應和學習過程中,雖然會有一些困難,但更多的是樂趣。◇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