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要分享一間與小弟的生活有特殊關聯的教堂建築——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循道)北角堂,小弟在四十多年前,每逢星期六早上都會在這兒度過,因為小弟是這教堂旁的學校——北角循道學校的學生。在這十年,小弟的兩位孩子也是該校的學生。幾十年前以學生身份前來;這十年來以家長身份到訪。
藉「打開香港」(Open House Hong Kong)的機會,可以深入參觀位於香港北角百福道15號的北角堂,並聆聽循道專責建築物維修項目的陳升惕先生的導賞。經過陳先生詳細講解,小弟對北角堂的建築風格,和教堂內外一些改變的迷思,完全給陳先生一一解答。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北角堂是1966年建成,由建築師司徒惠設計,近年更被列入為香港粗獷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品之一。粗獷主義盛行於戰後1950至1980年代初期,由現代主義建築演變而來,其特點包括採用大量未經修飾的混凝土或磚石,善用幾何形狀,塑造出龐大、粗獷的建築外貌,著重實用功能。
根據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訊》,北角堂面向百福道的立面由八個六角形的巨型「士巴拿」狀支柱建成,框架外露,結構誇張,甚有特色,亦符合粗獷主義設計的特徵。聖堂為單層建築,並設有辦事處及會議室等,為兼作禮拜堂及學校禮堂之用,聖壇及港台可以遷移搬動,功能齊備。
近十多年來,隨着北角循道學校轉成全日制學校,學校與教堂的設施因教育署的要求而作出重大改變,與我當年讀書時相比,更實用和更有效地使用學校的資源。在教堂和學校也添上一些色彩,過去的學校和教堂外觀都是以白色和灰色組成,現在添加了循道校徽的顏色(紅色和藍色),使到感覺更有活力,空間感更覺強烈。
說回到是次負責導賞的陳升惕先生,在導賞期間跟他閒談時,得悉原來他是小弟就讀循道時教我英文和音樂的老師的丈夫。我們好像一見如故,導賞結束後還傾談了一段時間,真的好像沒見很久很久的親人似的。當中也了解到一些學校在這幾十年前的一些事情,他也給我解開了迷思,很滿足!@
攝影師簡介:
劉永康(阿康)是一位攝影人,自1994年開始攝影之旅,專長於香港的紀實、街頭和廢墟攝影,以「老香港」為主題。他的作品經常捕捉香港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會動態。創辦攝影專頁「Hong PICs - 康港劉影」,著有廢墟攝影集《The Faded Glory》。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