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兩千年前的東漢,臨朝的鄧太后下了一道旨意:徵召五歲以上的皇室和鄧氏子女共七十餘人,一律到專門開設的學館中學習經書。而考核他們學業的監考老師,正是太后本人。這是不是讓人大跌眼鏡?古代女子不僅能上學,還是男女同校?

雖然在漢代,進學堂的女子,主要還是身份貴重的宗室女或外戚女,但是也足以證明,古人同樣重視培養有學識的女子,而且能夠開明地接受年幼的男孩、女孩一同學習。那麼,女子上學僅僅是漢代才有的現象嗎,古代才女還有哪些培養方式呢?

傅母之教:閨秀女德的啟蒙老師

女子大多不出深閨,但是在重視女德的古代,要如何接受教育?「傅母」一職就應運而生,而且早在先秦時代就已有之。傅母不同於「保母」,主要是負責皇室、貴族女子言行、禮儀、品德等方面教育的中老年婦人。

《禮記‧內則》記載:古代女子十歲以後就不能再隨便出門,需要傅母來教導她們舉止怎樣婉順守禮,還要學習紡織、縫紉等女紅,以及祭祀典禮中的諸多規矩。當然,傅母也會傳授文化知識,讓大家閨秀成為真正的才女。如《元史‧列女傳序》載:「古者女子之居室也,必有傅母師保為陳《詩》、《書》、《圖史》以訓之。」

既然傅母要傳授這麼多知識,責任重大,因而古人對於傅母的甄選也很慎重,不但要出身高貴,那麼她本人也必須是才德兼備的賢女。如《白虎通‧嫁娶》記載:「國君取大夫之妾、士之妻老無子者而明於婦道,又祿之,使教宗室五屬之女。」東漢才女班昭曾說自己「賴母師之典訓」,也就是說她的成長離不開傅母的悉心教導。

即使是足不出戶,女子卻能和男子一樣接受高質量的教育,難怪歷史上會出現那麼多流芳百世的才女。

傅母和女學生的關係,像師生也像母女,非常親密。而且在貴族人家,傅母常常陪伴小姐一生,時刻提點她的言行。春秋時期的齊國公主莊姜,嫁給衛莊公後,打扮越發妖豔,言行偏離婦德。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的傅母,便即時出言勸止。

莊姜的傅母說:「您的家族世代尊榮,當成為百姓的典範。您的天資,聰穎敏慧,應當成為世人的表率。」莊姜立即醒悟,修正自身品性,成為一代賢女。《詩經》中的〈碩人〉一詩,就是歌頌她美貌與德行的名篇,更成為古代題詠美人的千古之祖,那位不知名的傅母實在功不可沒!

學堂之教:從貴族到平民的演變

在東漢,女子入學或許只是貴族的特權,但是宋代以後,已經有文獻記錄普通百姓家的女兒可以去學堂,和男生一起讀書。

而真正和男子一同讀書的女子,歷史上也確有其人,而且她們大多是跟隨家族中同齡的男性親屬一同入學。幼卿是宋宣和年間的才女,《能改齋漫錄》收錄了她的一首〈浪淘沙〉詞,題記中說她「少與表兄同硯席,雅有文字之好」。但是他們有緣無份,留下一段遺憾,幼卿便作詞表達這種愁緒。她在開篇寫道:「目送楚雲空,前事無蹤。漫留遺恨鎖眉峰。」詞句清麗,情感哀婉,如不是有早年求學的經歷,幼卿怎麼會有這樣的才華呢?

明末清初的王端淑是名家王思任的女兒,曾被父親稱讚「身有八男,不及一女」。而她小時候,就是和兄弟們一起赴學堂讀書,學習《四書》、《毛詩》,還有過目成誦的天份。而她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女作家,並且編纂《名媛詩緯》一書,收錄歷代名媛才女的詩詞作品,加以點評,並且提出獨到的詩學理論,為女性文學的光大做出重要貢獻。

歷史上還有一類這樣的奇女子,她們有過人的才華和非凡的勇氣,親自擔任先生開館授徒,設立「女館」,專門為女子們傳道授業,這恐怕就是最早的「女校」吧!

清《御定內則衍義》載,明代有一位姓賈的寡婦,自幼博覽群書,能夠通曉書中大義。後來因為家境貧困,又是寡居,賈氏便走出家門,開館招生,通過教書過著經濟自給的生活。

父母之教:書香世家的言傳身教

《仕女清娛圖》冊之「閱書」,清喻蘭繪。(公有領域)
《仕女清娛圖》冊之「閱書」,清喻蘭繪。(公有領域)

現在人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古時候的名門望族,父親是才高八斗的大學問家,母親也是出口成章的大家閨秀,他們就是子女們的最佳老師了。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大才女,由父親栽培而成。東漢末年著名的蔡文姬,文采斐然,精通音律,其父蔡邕正是一位大學者。在她年輕時,蔡邕送給她四千多冊典籍,蔡文姬就用心苦讀,能夠倒背如流的就有四百多篇,這樣強大的記憶力,恐怕男子也要歎服了。

前秦還有一位「宣文君」宋氏,出身儒學世家,她年幼喪母,由父親親自教養。宋氏沒有兄弟,長大後,宋父就把世代學習的典籍《周官》(又稱《周禮》或者《周官經》)傳授給她,希望這門學問不要斷絕。後來國君苻堅視察太學,遺憾沒有人教授禮樂,於是有人推薦宋氏。苻堅封宋氏為「宣文君」,請她在家設講堂,並選派百餘名學生向她學習《周官》。

君不聞古時有四大賢母?母親對子女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視。特別是男主外,女主內的體制下,母親往往承擔更多女子的教養工作。晚明時期,有一位傳奇女詩人沈宜修,沒上過學,但是出生在人才濟濟的風雅世家,伯父沈璟是著名的戲劇理論家和劇作家,胞弟沈自徵的雜劇《漁陽三弄》(包含《霸亭秋》、《鞭歌妓》、《簪花髻》三劇)被譽為明代「北曲第一」。沈宜修八歲喪母,跟家族母輩識文斷字,很快遍讀書史。沈自徵就評價她「天資高朗,真有林下風氣。」

沈宜修成家後,育有五子三女,親自教他們讀詩明禮,特別是三個女兒葉紈紈、葉小紈、葉小鸞,個個都是擅長吟詩作對的淑女。母女間喜歡詩文唱和,在閨房中常常題花賦草,鏤月裁雲,留下許多錦繡篇章。

後來,沈宜修的丈夫整理妻女詩文,成一冊《午夢堂集》傳世,其中妻子有《鸝吹集》,女兒葉紈紈有《愁言》,葉小紈有《存餘稿》,葉小鸞有《返生香》。沈宜修的才華,在三個女兒身上傳續,沈、葉兩家,堪稱讓人豔羨的文學群體。

當然,古代女子學習的途徑還有很多,譬如有的大戶人家還會延請先生,在家中一對一地教導,把女子當成兒子一樣栽培。原來女孩子,不論在古代還是當代,都需要努力學習!◇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