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起兵之際,李氏家眷已從河東趕到了太原。當時,他的原配夫人竇氏已於大業九年(613年)去世,時年只有四十五歲。
竇夫人去世後,李淵納妾萬氏。萬氏生的兒子智雲,在途中失散了。這一堂歡聚,也是喜中帶著幾分悲悼。
李淵沒想到,女婿柴紹也來到了太原。柴紹出身將門,是鉅鹿郡公柴慎的兒子,也是後來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此人任俠仗義,且矯捷勇武,以抑強扶弱而聞名關中。
於是問他怎麼來的?柴紹說:「小婿寄居長安,備官千牛,侍衛元德太子(隋煬帝長子)。因得到二舅兄的密信,因此小婿奉召前來。途中遇到岳父家眷,所以一同隨行。」
「為甚麼只見到你,我的女兒(李氏,後來被封為平陽公主)為甚麼沒有同來?」李淵很是不解。柴紹還沒來得及回答,李淵回首責問世民:「你既然召了你姐夫,為甚麼沒請你姐姐過來?」
柴紹站在一旁,代世民回答:「她說不便一起同行,她自有妙計脫險。」
「那就罷了」,李淵接著說道:「只是可憐我那兒子智雲,只有十多歲,這次失散,不知道怎麼才能找到他?」
柴紹聽了,只能好言勸慰岳父,卻也無計可施。
既然家眷到得差不多了,李世民催促父親說:「大事迫在眉睫,亟待進行,須要速速商議出兵,眼下正是大好時機,唯恐遲延生變。」
李淵召集劉文靜、裴寂等人,共同商議出兵之事。劉文靜說:「唐公,要說出兵其實不難,只是突厥大軍來犯,會牽制我們的精力。今日之計策,不如先和始畢可汗通好,然後再起兵。」
李世民接過話頭:「這不失為權宜之計。」於是由劉文靜草擬書信,大致意思是說:目前我等大興義兵,將會與貴國和親,如隋文帝時期的故事。大汗若肯發兵相助,助我軍南行,幸勿侵暴百姓。倘若日後和親,大汗也只管坐受金帛,想要多少,唯大汗之命就是。
李淵親自謄寫後,即派劉文靜出使突厥,與始畢可汗結盟。李淵在太原靜待消息,為了避免倉促出兵,每日整頓軍隊,訓練士兵。
一連過去了幾日,劉文靜那邊還沒有傳來任何消息,不過李淵的兒子智雲卻已經有了下落。據報信的人所說,智雲被隋朝官吏拘捕,押送到了長安。長安留守陰世師聽說李淵要起兵反隋,一怒之下殺了李智雲。
這個消息令李淵心中大慟,那可是他的親生兒子啊,小小年紀竟被殘殺,身為人父豈有不悲之理?
看著唐國公淚水縱橫,裴寂等人都過來溫言相勸。
這是李淵經歷的第二次喪子之痛。竇夫人生的第三子李玄霸,也就是李世民的親弟弟,自幼聰慧善於辭令,但是十六歲那年一病而終,史書對他的生平事跡,以及死因並沒有多少記載,民間傳言他因墜馬身亡。
李智雲比李玄霸小兩歲,善於騎射,兼工書章,只是沒料到,一個文武兼備的孩子被隋朝官吏拘捕後,竟慘遭屠戮。
想起這兩個死去的兒子,李淵流著眼淚說:「我大志未遂,兒子卻先死了,沒有和我共用天倫富貴,這豈不是我一大痛事?」說著,禁不住的又落下眼淚來。裴寂等人聽了,為唐公唏噓不已。
就在這時,忽然傳報,劉文靜遊說始畢可汗,已經安全地回來了。
李淵收起眼淚,忙召他入府詳述。劉文靜說道:「始畢可汗看了唐公的修書,說到:請唐公自為天子,我方好出兵相助。」
裴寂一聽,興奮地從座位上跳起來,拍手稱道:「唐公,突厥君主都希望唐公稱帝,這大事成了。哈哈!」
李淵再三推託,不敢自尊。裴寂勸道:「這可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呀,應當乘機而行。」
劉文靜也附議:「如今義兵雖然齊集,但是馬匹尚少,突厥兵目前還不是我等急需的,但是戰馬卻是急用的。倘若延耽不去回復,恐怕突厥那邊會心生悔意,那我們真的就坐失良機,失掉了最好的助力。」
李淵還不習慣這等身份的轉變,來得實在迅速。昨日還是大隋的臣子,今日便是起義大軍的統帥了,不還被人推舉稱帝,心裏不免膽膽突突,他央求眾人,「諸君,還有沒有其它良策?」
裴寂說:「倘若實在不得已,不如尊今上為太上皇,另立代王楊侑為帝,暫且安定隋室,一面傳檄郡縣,改易旗幟。這樣一來,突厥那邊必會認為我們確有革新之意,以免他心生疑忌。」
李淵稱:「此乃掩耳盜鈴之計。事已至此,也顧不了那麼多了。」於是仍派劉文靜前往突厥,與始畢可汗約定:打下的土地歸唐公,而財物金帛歸突厥。
始畢可汗聞訊大喜,當即派人前往晉陽,饋贈了上千匹戰馬。搞定了突厥,李淵這邊也大大減少了牽制的力量,這才放下心來傳檄各處,公開宣告大興義兵。(待續)#
看更多【貞觀聖主】系列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