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稱,現時后海灣蠔類養殖數目可能已超出環境承載量,2022年底約1.26萬個蠔排產出約104公噸蠔肉,但到2023年底有1.46萬個蠔排,產量卻減少至約96公噸。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表示,當局正清理蠔排,預計最終可能減至少於1萬個。當局並透露,將使用無人機監察蠔排數目。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今(8日)開會,政府表示,去年5月完成凍結調查,后海灣當時有超過1.4萬個蠔排,覆蓋範圍由指定範圍向西面和北面擴展,大範圍超越蠔類養殖活動的指定範圍,並引致海漂垃圾和航行安全等各種問題。

政府之後要求蠔民提交養殖記錄核實並發出標記,至今共收到125名蠔民回覆。到今年9月中,政府已移除約2,500個無人認領的蠔排,加上部份蠔排經營者主動移除,后海灣香港水域現有的蠔排減至約1萬個。漁農自然護理署副署長黎存志表示,現時后海灣只有約100至200個未有標記的蠔排,但是亦發現有假標記的蠔排,會逐步處理,未來會考慮使用無人機監察,並加上二維碼標記認證,以便管理。

謝展寰承認,過往管理較為混亂,大陸人或可於后海灣放置蠔排。

民建聯漁農界議員何俊賢表示,蠔排貼近大陸,部份有走私活動,甚至「走人蛇我都不排除」,又有黑社會收「陀地」(保護費),認為要政府加強管理。他並建議建立蠔業展示館,發展北部都會區的生態旅遊。謝展寰回應,當局已經有警務處在內的跨部門小組負責管理。發展局已經提出計劃,於流浮山發展生態旅遊,希望能支援蠔業的發展。

不打算發展本地生蠔

另外,選委界陳凱欣提出能否將本港的蠔,成為生蠔的國際品牌。謝展寰回應,當局的淨化項目是希望提高蠔的品質,但流浮山離人口密集的地方很近,不打算往食生蠔方向發展,「人口密集的地方,在過程中受污染的機會會比一般情況、比外國高。外國(生蠔產地)都是距離人住的地方很遠」。謝並稱,長遠希望協助蠔業現代化、品牌化。

政府打算擴展后海灣蠔類養殖區,會在明年上半年,劃定后海灣2,200公頃作蠔類養殖作業,比現時約1,400公頃大,減少蠔排數目及密度,每組蠔排面積約120平方米,續以單一政府租約批出,希望有效管理及可持續發展。@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