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推動高端製造業而忽視國內消費的產業政策,意味著將依靠其它國家的國內需求來維持經濟增長,或成為引發貿易戰的根源。中國房地產業面臨崩潰,為了保經濟增長,中共押注高端製造業,把「現代化產業」作為經濟增長點。
中國製造出口增長 世界各國貿易逆差創紀錄
疫情期間,中國銀行重新調整信貸的優先目標,對房地產行業的新增貸款已從2018年底的1萬多億美元下降到接近零,而對製造業的新增貸款則從僅約600億美元,增加到2023年第三季度的近7,000億美元。
根據經合組織貿易增加值(TIVA)數據指出,2020年中國製造業產能全球佔比已達35%左右,當年中國製造業出口約佔全球製造業出口的20%。尤其是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所謂「新三樣」(電動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產能急速增加,由於國內需求疲弱,這些新增產能只能被轉向國外市場消化。
中國廉價商品全球氾濫,世界各國已經感受到「中國衝擊2.0」的到來。
2022和2023年中國商品對世界各國的貿易順差,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且可能進一步上升。2023年在全球181個國家中,有150個國家對中國存在商品貿易逆差,只有31個國家沒有逆差。
全球對華商品逆差總額,已從2017年的4,200億美元翻了一番,達到2023年的8,220億美元。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對晶片、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人工智能、5G技術、高端機械等幾個關鍵製造業領域,投入了巨額補貼,集中在關鍵技術的研發、產業集群的建設以及市場推廣等方面。
他說,除非中國能夠顯著提升內需和消費,否則產能過剩和由此引發的國際貿易衝突將難以避免。
自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中共開始強調要實現經濟從投資出口主導向家庭消費主導的轉變。然而二十年過去了,中國經濟仍然以投資出口為主導,家庭消費只佔GDP的39%,遠低於經合組織經濟體54%的平均水平。
中共為何不重視內需消費
2020年,隨著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當局推出了工業刺激計劃,而對家庭消費的支持卻很少;當2023年經濟增長繼續令人失望時,當局政策支持仍將重點放在生產者身上;2024年3月的中共人大會議,再次明確將重點放在支持高科技產業的產業政策上。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表示,中國將GDP的4.9%用於扶持產業,這一比例較美國、德國和日本高出數倍。
今年4月份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訪華時,警告中共的產業政策對「新三樣」的支持,全球其它市場根本無法消化如此巨大的產能,並建議當局通過加強退休保障和降低教育費用,來刺激國內消費。
雖然去年與今年當局都提出了「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中共國務院也推出促進消費的20條計劃,但這些措施,都是誘導民眾花錢而不是增加實際收入。
中共黨魁習近平提出所謂「中共式現代化」,警告不要走西方經濟發展的模式,明確提到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不能搞「福利主義」那一套,在政治層面已經阻斷了向民眾直接發放福利的可能性。
中國的失業保險通常也無法覆蓋最脆弱的群體,失業保險要求工人繳納一年的保費,並提供非自願失業證明,但2.97億農民工和2億「靈活就業者」很難滿足這些要求並有資格獲得。
到目前為止,中共政府為促進家庭消費而推出的計劃規模非常小,2020年至2023年期間,每年的網上消費券總額只有數百億元人民幣,不到年零售額的1%。
孫國祥表示,中共推動製造業優先而非像西方那樣以消費為主導,背後與中共議程息息相關。中共認為製造業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尤其是在全球局勢緊張的背景下,推動製造業優先,特別是高端製造業,能確保中國(中共)在面臨外部制裁或封鎖時,具備自給自足的能力。
他補充說,中國的經濟增長長期依賴投資驅動,因為這是促進短期經濟增長的最快途徑。即使中共多次強調要轉向消費拉動,但實際操作中,投資依然佔據主導地位。
世界與中共發生貿易戰在即?
整個世界現在都擔心中共的產業政策,將導致中國高科技和綠色科技產業產能過剩,從而導致大量廉價中國出口產品湧入世界市場。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經濟下行加劇了這種趨勢,北京要維持4%~5%經濟增長目標,只有通過不斷擴大製造業生產和出口才能實現。換句話說,為了讓中國保持快速增長,其它主要經濟體必須容忍本國製造業全球份額的下降。
除非中共設法大幅提高國內消費,否則重大貿易衝突也將迫在眉睫。自2018年以來,美國越來越多地使用關稅來平衡與中國的貿易,2025年很可能會徵收新一輪關稅。但這次的不同之處在於,不僅僅是美國,還有歐洲及大多數二十國集團(G20)國家,都同意需要對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作出回應。
G20及其它國家的政府都開始警惕「中國衝擊2.0」,過去四年來,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的政策干預措施激增。
僅從2023年起,阿根廷、巴西、印度、越南和歐盟就對中國發起了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南非、土耳其、美國和歐盟,都對某些高附加值的中國進口產品徵收了關稅,包括但不限於電動汽車。
孫國祥表示,中國依賴於製造業和出口的外需增長模式,意味著中國的經濟表現與全球市場需求密切相關,當中國持續擴大貿易順差而內需依然疲弱時,全球經濟的不平衡將更加明顯,成為貿易衝突的重要誘因。
「隨著中國在全球市場中佔據更大份額,特別是在高科技和綠色能源產業,歐盟、北美等地的製造商感受到巨大壓力,因此呼籲政府採取更多貿易保護措施,不僅包括關稅,還包括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以及更嚴格的進口標準。」
他說,中共將其稱為「保護主義」,忽略了中共本身的補貼和市場扭曲行為對全球競爭環境的影響。從西方的角度看,這些反制措施更多是維護市場公平,而不僅僅是為了保護本國產業。◇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