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5日中午,香港陽光燦爛,但城市大學建築及土木工程系的李衍樺教授卻選擇了這天跳軌,以最慘烈的方式辭世,終年59歲。事隔一日,海外華人自媒體、台灣主流媒體,甚至於中国大陸微博,都在熱傳一封據稱是李教授在微信朋友圈所發的遺書,題為「一點關於個人的小宣布」,談及他對香港的絕望,其中有幾句話很觸動人心:
「從2019年春天那場風波開始,我沒有一天是真正快樂的。」
「我想被火車碾碎的感覺應該和被坦克碾碎差不多吧⋯⋯」
然而香港主流媒體都沒有報道這封「遺書」,大公文匯、明報、東方日報、點新聞等只把教授之死歸因於「情緒病、工作壓力、抑鬱」,隻字未提跟2019年社會事件有關——沉默的原因可以有幾個,若非刻意隱瞞,就是尚未證實「遺書」真偽。
我自己也沒辦法fact-check此信是真是假,只能談談我的發現和感想:
一、以我所能查到的網上資料顯示,「遺書」的來源並非大眾最初廣傳的大紀元新聞,更不是台灣媒體報道,而是連登討論區一個帖文。該連登會員在8月25日下午1時33分(即教授跳軌後一小時左右)貼了一個「朋友圈」訊息的截圖,留言說「似呢單」(遺書原圖,請自行決定是否要閱覽全文),就是現在人人廣傳的「遺書」。很可惜,該網民並未說明圖片來源,而「似呢單」三字也顯示他不能確定那是李衍樺手筆。
二、這張圖片截頭截尾,看不到誰是作者,也沒顯示日期,但提及的細節大致跟教授之死對應(如星期日、被火車輾碎等),很自然令人把兩件事聯想起來。不過細心看看,有些句子卻不太解得通,例如作者說「離開四大的那天,剛好是23條立法塵埃落定」,甚麼是「四大」?作者又形容香港跟自己「同歲」(原文有引號),我也不知如何計算。當然,這可以是朋友間才懂的用語,我們也不能據此判斷那是假的。
三、從文筆判斷,我認為「遺書」的行文用字,也像是香港人寫給大陸朋友的中文。李衍樺同事有不少大陸人,也跟大陸學者合寫論文,如2022年有一篇〈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outdoor design conditions and implications to peak loads〉,合寫的就有多位深圳大學學者,他們用微信聯繫是合情合理的事。「2019年春天那場風波」當然不是香港人一般用的字眼,但不要忘記那是在微信朋友圈發的,用字必須這樣迂迴曲折才可規避「敏感字」監控。
綜合以上三點,我儘管不能證實「遺書」是真,但也看不出有何重大破綻——有些地方看不懂,反而令我覺得更有真實感,因為偽造者沒必要寫些語意不清的句子,刻意令大眾起疑。
如果網上流傳的「遺書」是真,那麼李衍樺教授就不是因為工作壓力看不開,而是令人倍感神傷的「殉港」了。根據史丹福大學一個排名指標,李衍樺教授在他的領域中屬於全球頂尖2%的學者。如此出類拔萃的人才,假若真是死於政治性憂鬱,那就是一件值得大眾關注、政府反省的大事,怎能無聲無息輕輕帶過?
網傳遺書的真偽,我認為記者是有義務查證的(不管是否香港記者),對他們來說難度也不算高,只要聯絡李教授在大陸的學者朋友(我上面引述的論文已有好幾個名字了),不就有機會水落石出嗎?也希望第一位貼圖的連登網民能夠說明圖片來源,讓大眾更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
無論如何,願李衍樺教授安息。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