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靠投資製造業出口支撐中國經濟。有美國專家質疑,北京還能維持目前的製造業投資速度多長時間?
前美國貿易和財政部官員布拉德‧塞斯特(Brad Setser)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除了比亞迪,中國電動汽車幾乎無法盈利,連帶的鋼鐵行業需要收縮,太陽能光伏(PV)行業也是供應過剩。塞斯特目前是紐約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研究員。
根據中共官方數據,來自基礎設施投資(通常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提供資金)抵消了房地產投資的下降,主要的投資增長集中在製造業,以汽車為首。
如果按月計算,中國增加了每年約4,000萬輛汽車的產能,但國內汽車需求持平於2200萬輛左右,其中一半已是電動汽車。因此,電動汽車很難再通過蠶食燃油汽車份額來實現增長。
面對國內汽車需求已飽和,唯一剩下的出口這條路也走不通。中國汽車出口近期增長迅速,乘用車出口首次超過500萬輛。塞斯特估計,中國汽車出口頂多穩定在每季度150萬輛/每年600萬輛左右。
從長遠看,許多資本密集型的中國製造業都在被迫轉型,希望大幅增加產能、實現盈利。
「房地產投資不太可能短期內復甦,因為投資下降幅度仍遠小於新開工下降幅度,因此投資對增長的周期性貢獻看起來要麼來自製造業,要麼不存在……」塞斯特警惕地寫道。
A question for the China hands.
— Brad Setser (@Brad_Setser) August 24, 2024
How much longer can China sustain its current pace of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EVs aren't profitable if you are not BYD, steel industry needs to shrink, PVs are oversupplied?
1/ pic.twitter.com/OhmAthbtKY
北京應對經濟疲弱的方案是為以電動汽車為主的製造業注入強心劑,但代價卻是海外國家的就業市場。
《華爾街日報》在「北京為何要啟動新一輪貿易戰」的文章中說,中共政府有一項大膽但冒險的盤算:希望通過加大對製造業的投資來恢復中國的經濟活力,增強工業韌性,同時又不會引發太多國際上的抵制。
報道提到,中共政府的政策顧問以及為中共官員提供諮詢的商界人士表示,由於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導致中國經濟出現數十年來少見的疲弱境況。
中共黨魁要求下屬加大力度推動國家主導的製造業模式。
報道引述中方政策顧問的話說,黨魁有兩條指導原則,第一個是,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工業供應鏈,謹防西方國家實施制裁。第二個是,黨魁從骨子裏反對美國式消費。北京除了通過投資出口來穩定疲弱的經濟和創造就業,同時彌補國內建設的損失之外,近乎別無選擇。
但是這種中國製造2.0已在全球遭遇抵制和警惕,因為中國在製造業產出已接近全球工廠產量近三分之一,只要它擴大生產份額,就會擠佔其它國家原來的份額。
《華日》說,政策顧問以及與中方官員討論過的人士表示,官員們現在正大力否認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因為北京不想為美歐等方面加徵關稅或採取其他報復性行動提供理由。
不過,習近平的一些親密副手在內部提出擔憂,政府支持可能導致電動汽車、電池等領域出現嚴重產能過剩,降低這些行業在商業上的可行性。
如前中歐商會主席、現任華盛頓諮詢公司DGA Group合夥人的伍德克(Joerg Wuttke)所說,「大家都在中國生產,卻沒有人賺到錢。」#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