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就如同放一把火燒掉體內病菌,迅速,精準。但這把火若持續燃燒,就會出現問題。

很多人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只是因強度稍低,而不自知」,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教授、公共衛生和衛生專業學院教授阿奇G邁努斯三世(Arch G. Mainous III)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看起來健康的人也可能患有慢性炎症,但是直到將來才會表現出疾病」。

2024年發表在《醫學前沿》上的一項大型研究顯示,美國2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全身性發炎者的比例達到35%,健康人中比例也有15%(以C反應蛋白Hs-CRP的水平>0.30mg/dL作為標準)。

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社區健康與家庭醫學系臨床副教授弗蘭克奧蘭多(Frank A. Orlando)醫生在接受《大紀元時報》郵件採訪時表示,慢性發炎導致的疾病種類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多,而且普遍「涉及的是一些重大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等等。

慢性發炎致病或致命

「我們需要炎症」,美國臨床營養委員會認證臨床營養師、脊骨神经醫學博士彼得奧斯本(Peter Osborne)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正常的炎症反應是健康的,當人感染或受傷時,發炎是身體免疫力抵抗病菌、修復癒合的自然過程。當修復完成後,發炎就會結束。但當身體不按照正常模式關閉發炎,就會發展成慢性問題。

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的發炎,叫做慢性發炎。

不健康飲食、吸煙、肥胖、晝夜節律紊亂、環境毒素、壓力等因素,都會引起慢性發炎。

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綜述研究指出,超過50%的死亡可歸因於發炎相關疾病。

慢性發炎是許多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罪魁禍首。以動脈粥狀硬化為例,人們對這種疾病的理解,已從膽固醇被動累積演變為慢性發炎驅動的疾病。慢性發炎引發生化反應,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形成並引發斑塊破裂。

發表在《刺針》上的一篇薈萃分析指出,血液中C反應蛋白的濃度——常見的發炎指標——與冠心病、缺血性中風以及幾種癌症和肺部疾病的死亡風險相關:C反應蛋白水平每增加一個單位,冠心病的風險增加63%,中風風險增加44%。另一項2023年發表的研究顯示,C反應蛋白最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復發率比最低者高90%。

從另一個角度講,發炎水平低的人,似乎更長壽。對日本超過2,500名高壽老人的研究顯示,發炎的情況比端粒長度更能準確預測長壽,比年齡更能預測高壽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認知水平。該研究提出,「抑制慢性發炎可能是進一步延長人類健康壽命的重要一步」。

治療慢性發炎不能只靠藥

很多人自然想到,不妨靠藥物來調節和緩解發炎和疾病,但這可能不是長期辦法。

確實,大多數炎症是有藥物的,比如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例如布洛芬、萘普生、阿司匹林)、類固醇和免疫調節藥物。此外,美國食
品藥物管理局去年還批准了秋水仙鹼(colchicine)作為第一種專門用於抗發炎、動脈粥狀硬化的治療藥物。

奧蘭多表示,藥物控制發炎確實是臨床上的常見做法,但是,「沒有指南建議長期普遍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來控制慢性炎症」。他強調,即使是非處方藥,也存在風險,如心臟病、急性腎損傷、上腸胃道出血,這些藥物也會和其它藥物相互作用,導致不良反應。

「我們真的不想讓人們服用它們(抗發炎藥物)太久。」 邁努斯三世坦言,特別是那些更強的抗發炎藥物,比如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和秋水仙鹼。

奧斯本從功能營養學角度進一步解釋用藥物控制炎症存在的問題。他表示抗炎藥物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健康以及對一些營養物質的製造和吸收,缺乏負責調節炎症的營養素會反過來加劇炎症。例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可能會導致維他命C缺乏,類固醇類抗炎藥可能會導致維他命D缺乏以及鈣和鎂的缺乏。

單純靠藥物「永遠不會解決問題」,奧斯本說。

他強調了一個現象:工業化國家有世界上較好的醫療保健系統,但在慢性發炎、心臟病、糖尿病、肥胖、自體免疫疾病等疾病上,「我們花了更多的錢試圖治療,但我們失敗了」。

現代生活方式導致慢性發炎

現代科技越發先進,生活越加方便舒適,然而,這種便利只是一個表象。人類生物化學博士、巴克老化研究所副教授兼生物資訊核心主任、斯坦福大學醫學院「1000 免疫組學計劃」項目主任大衛弗曼(David Furman)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說,「我們坐著不動,吃快餐,吃高度加工的食物,我們的工作壓力長期處於較大的狀態等等,這些都會引發和加重發炎。」

1.超加工食品

「慢性發炎的最大驅動因素,存在於食物中。」奧斯本表示,飲食的作用本身是滋養身體,為身體提供能量、維他命和礦物質,使其能正常運作,「但是,當我們的食物實際上有毒時,我們就是在吃毒藥」。

食物中的香精、色素、乳化劑、添加糖等各種添加劑,很多都會導致慢性發炎。比如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均證實,加工食品中經常使用的羧甲基纖維素(CMC)和聚山梨醇酯 80(P80)這兩種乳化劑會損傷腸道和造成發炎。此外,超加工食品本身所含的大量糖份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會導致血糖升高和氧化應激,從而激活炎症。

2020年發表的一項大型前瞻性研究顯示,以促發炎食物為飲食模式的人多個全身性發炎生物指標升高,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上升38%。另一項2022年發表的基於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數據庫的分析發現,促炎食物吃得多的人,癌症死亡風險上升41%,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上升22%。

「你不會今天吃了某種不健康食物,明天就會因此心髒病發作。」奧斯本說,問題是「幾十年來日復一日地飲食不當」, 身體逐漸無法停止發炎,直到防線潰散,疾病發生。

然而,主要國家的醫生幾乎都不太強調營養,奧斯本表示,他們在8年的醫學博士學習生涯中接受的營養學教育並不多。如前所述,如果醫生單純通過藥物來治療發炎而沒有評估和調整病人的飲食,則可能無法有效抑制疾病的發展。他希望醫生教育患者如何戰勝疾病時,飲食能成為重要基礎。

專家強調,遠離超加工食物比單純吃某些可能具有抗炎功效的食物更重要。邁努斯三世說,單純吃一種抗炎食物,如特定水果,不一定能達到抑制發炎的效果。

2.食物過敏

飲食引起的發炎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食物過敏。

「有句老話說,一個人的食物是另一個人的毒藥。」奧斯本提到了一個他幫助過的患者。這名六歲的小女孩因為發炎性疾病,被宣布只剩下6個月的生命,奧斯本發現這個孩子對藍莓過敏,而她的媽媽每天早晨都餵她藍莓冰沙——把藍莓從飲食中去掉,救了孩子的命。

奧斯本還提到,麩質對某些人來說也是致炎物質。麩質過敏者的比例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多。一項2015年發表的綜述分析顯示,對麩質敏感的人在人群中所佔比例從0.5%至13%不等。有些麩質過敏者的症狀不表現在腸道,而是其它部位的損傷或炎症,比如關節炎、心臟病、肝炎、濕疹或牛皮癬。

大豆和牛奶中的一些物質對特定人群來說也會造成發炎。而借助現代醫學的檢查和化驗,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敏感食物,並通過調整飲食改善和避免發炎。

3.有毒化學品

不粘鍋中的化學物質PSAF會擾亂荷爾蒙的平衡,還會調高炎症反應。各種人工合成的日用品和化妝品中的複雜成份,不僅直接刺激皮膚,還會進入身體,導致各種發炎。

在繁忙的大都市中生活,不只是水,我們呼吸的空氣也有很多毒素。弗曼提供的資料提到,空氣中的污染物(例如 PM2.5和PM10)是使包括大腦和肺部發炎的物質,新家具或新建房屋中的甲醛會使心血管發炎。奧斯本建議,如果生活在空氣品質堪憂的地方,那麼至少在能自己掌控的家庭環境中有所作為,比如添置空氣淨化器就是種基本的保護措施。

4.久坐不動

2021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久坐導致老年女性體內促發炎細胞因子上升,並導致老年男性的抗發炎細胞因子下降。另一項研究發現,經常久坐的人,血液中的一系列發炎標記物水平較高。

久坐增加脂肪。「我們循環系統中30%的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因子是由脂肪細胞分泌的」,而這種物質刺激發炎,弗曼說。

缺乏運動還會讓肌肉減少。不運動的成年人每十年肌肉量會減少3%~8%。

多位專家在採訪中都提到並強調運動和肌肉的抗炎作用。

肌肉質量越多,就會產生越多的抗發炎分子,弗曼表示。

「你必須將肌肉視為分泌器官」,他說,肌肉可以產生細胞激素和很多小蛋白質,並將其釋放到血液中,從而系統性地減少發炎。而且這種分泌活動在肌肉收縮期間更強烈。

一項在英國進行的對超過4,000名平均49歲的成年人長達十年的追踪研究顯示,經常運動的人血液中兩種發炎指標(高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都低,特別是每周有2.5小時中度及以上強度運動的人,發炎情況最低。

邁努斯三世建議,人們每周應該保證有150分鐘的運動,但應根據身體條件採用適合的運動方式。對於青壯年和一般成年人,適度的劇烈運動在短期內會增加急性炎症指標,但長期下來卻降低發炎。對於老年人以及已經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說,要避免過度鍛煉。

看不見摸不著的致炎物

專家們普遍還強調了壓力這個摸不著看不到卻能引發慢性發炎的重要因素。

壓力之所以引起發炎的理論之一,是壓力使免疫細胞對終止發炎的信號不再敏感。

另外,「壓力會通過激活身體的戰鬥或逃跑反應而引起炎症,觸發炎症化學物質和激素的釋放。」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精神病學和生物行為科學系副教授、風濕病學系副教授、拉烏爾沃倫堡倫理研究所所長史蒂芬西德羅夫(Stephen Sideroff)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

他說,應對壓力的第一步,是將壞事看成好事。適度適時的壓力是有益的, 西德羅夫解釋,壓力反應會活化交感神經,讓人們做好準備來應對危險。

很多人表示對壓力無能為力,這是一種導致問題的心態,西德羅夫說。他建議用「成長的心態」來看待壓力,「如果我想更好地處理這種情況,我必須學習新的東西」,通過學習過程「找出更好的方法來應對生活中的壓力」。

過度壓力還會引起另一個問題:當我們使用體內的能量應對壓力時,身體會加強代謝,產生更多能量,向肌肉和大腦輸送更多血液。但「我們都只有一定量的個人能量」 ,西德羅夫表示,因此大腦會作出權衡,將身體其它部份應該使用的能量抽調過來,比如從腎臟中調取,如此一來腎臟就得不到應有的照顧,於是腎臟過濾血液中有害物質的能力下降,那麼這些物質會進一步刺激人體,導致多個部位以
及全身性的發炎,「壓力導致老化和疾病的原因之一就是身體的許多維護過程被忽視」。

選擇放下憤怒和懷疑坦然面對,是可以降低炎症的行為,西德羅夫說,「我們對他人行為的解釋越少,壓力就越小」,我們應該「學習和弄清楚在不必要的時候給自己壓力的所有方式」。

另外,給修復系統更多愈療時間。

「壓力結束後,我們需要讓身體有機會恢復,進入恢復和治癒模式。」 西德羅夫介紹,具體做法之一是,「我們必須在一天中找到時
間,使自己處於安全區或者安全島」。在接下來哪怕短短十分鐘的時間內,讓自己可以放鬆,可以是冥想,也可以是放鬆練習。這樣做可以調動使身體恢復和治療的副交感神經。此時,身體從防禦階段轉為了維護階段。

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即使只進行短暫的冥想,也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狀態,使血液中促發炎因子下降,抗發炎因子增加。而經驗豐富的冥想者,對壓力和刺激的耐受力以及復原力更強大,身體的發炎表現更低。

此外,孤獨的殺傷力也不容小覷。「社交封閉的人,沒有良好社群支持的人,沒有朋友和家人關愛的人,發炎情況非常嚴重。」弗曼在採訪中強調了在研究中發現的情況。

每個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抗炎方式,他說,「這實際上取決於需要停止甚麼,它不是一刀切的。」例如,飲食並不完美工作壓力又大的人,如果考慮到目前這份工作是唯一的收入來源,那他可以選擇調整飲食和定期鍛煉,以及加強與家人朋友的聯絡來降低炎症。◇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