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遴還未來得及思考是否攜妻隱退,就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再次獲罪免官,並且抄沒家產,全家流放遼東的尚陽堡。徐燦無怨無悔地陪伴丈夫,直到他病逝於戍所。他們的兒子,也相繼早逝,徐燦的孤苦悲辛,可想而知。

光陰流轉,到了康熙十年(1671年),遼東迎來了康熙皇帝的東巡盛事。巡行途中,跪求請命者擠滿了道路,徐燦也在其中。康熙皇帝親自詢問:「你難道有甚麼冤情嗎?」徐燦恭敬地回答:「夫君生前只知反思罪過,豈敢喊冤?懇請聖上仁義為懷,允許先夫的遺體回鄉安葬。」康熙帝立即准奏,徐燦得以帶著陳之遴的骸骨重返故鄉。

按照清朝律令,貶謫的大臣是不能回鄉的,為何徐燦獨獲聖恩?陳氏宗譜中記載了徐燦的一段解釋:「君父之恩,天高地厚,雷霆雨露,無非教也。他人都鳴冤,只有我陳說過失,不過是在這方面的見識超過普通人罷了。」徐燦對君盡忠,對夫盡義,正是她的學識和德行感動了康熙皇帝。

從尚陽堡回到江南,徐燦身邊只有一個女兒相依為命。晚年的她有一首《感舊》,表達物是人非的淒涼心境。

人到清和輾轉愁,

此心惻惻似涼秋。

四月裏,溫暖清和的天氣,心情卻似冷落涼秋般悽苦哀婉。

萬種傷心君不見,

強依弱女一棲遲。

丈夫已逝,她的心事無人傾訴,她的痛苦無人化解,只有一個女兒慰藉不幸的晚景。

徐燦沒有就此消沉。據《宗譜》載,徐燦回鄉後,皈依佛法,平日裏誦經打坐,手繪觀音像數千幅,宮廷裏都收藏了她的畫作。一心修佛的徐燦,身心皆得到昇華,內心空明,容光煥發。她去世時,室內異香盈盈,雖在盛暑時節,她的遺容依然宛如生前。

一代才女,經歷朝代更迭和命運起落,富貴顯赫時以詩文陶冶性情,落魄漂泊時亦不悔初心。她的晚年遭遇,表面看來是人生的最低谷,徐燦卻在這低谷中走進佛門,重獲生命的意義。

縱觀其生平,徐燦與陳之遴的姻緣,是她命運浮沉的起點。她對丈夫,有敬愛、也有勸誡,無論福禍順逆,她不離不棄,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態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或許她的修行,從這起點就已開始。◇(本篇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