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則載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創「貞觀之治」
「水則載舟,亦能覆舟」原文出自《荀子.哀公》篇,是荀子引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
孔子對魯哀公說:「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舊唐書》、《新唐書》都出現過,文則不同,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有「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唐太宗集·自鑑錄》原文是:「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時,名臣魏徵在《貞觀政要》中也引用了類似的觀點:「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以「人」代「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武德十年(627)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改元貞觀。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唐貞觀二年(628),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其對為本。」(《貞觀政要.卷之八.務農篇》)
由於唐太宗李世民經歷了隋朝覆舟之變,聽取了魏徵「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忠告,最終成就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由於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當時年號為「貞觀」,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可媲美西周的「成康之治」和漢朝的「文景之治」。《新唐書》對太宗的讚評語云:「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有之也。」
西周的成王、康王統治期間,為一時盛世,四十年不用刑法,天下太平,民心歸順。成王時得周公輔政,推行封建、宗法、禮樂、井田制,社會得到安穩,而且成康二帝時,周朝從無對外用兵,故國泰民安,此為「成康之治」。
漢朝的「文景之治」也是史上一時佳話。西漢時,文、景帝二位仁慈恭儉,篤信「黃老」,吸取秦滅的教訓,重視「以德化民」,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漢書.食貨志》稱:「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此文描述府庫裏的銅錢累計巨多,穿錢的繩子都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國家的糧倉豐滿,新穀子壓著陳穀子,一直堆到了倉外,有的腐爛得不可食用。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而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又創造歷史上一個新的鼎盛時期。據史書記載:唐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唐貞觀四年時,政治已臻完美,到了唐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被判處死刑的罪犯只有三十九人。
唐貞觀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唐太宗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明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返回,無一逃亡。
唐太宗還不斷開疆拓土,建立赫赫武功,再加上戮力於充實內部穩定,文治、武功的效果卓越可謂功德兼隆。故「貞觀之治」媲美「成康」、「文景」二朝之說,並不過譽。◇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