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山泉」有句著名行銷口號:「我們不生產水,我們是大自然的搬運工。」想不到近日一個食安調查,也揭發出香港百年老店「廖孖記」的運作原來異曲同工——他們不生產腐乳,他們是腐乳的搬運工。

廖孖記腐乳早前被驗出蠟樣芽孢桿菌超標,有食物安全問題,固然無可辯護,但更傷透顧客心的,是廖孖記一直有誤導消費者之嫌,難怪突然決定結業。

今早廖孖記第四代傳人廖晃業接受電台訪問,承認三十年前受排污條例限制,無法自製白腐乳,於是改從其他廠房購入,從此廖孖記只負責發酵、調味、包裝等後期工序。廖先生稱這做法可能與市民期望有落差,但認為產品仍可稱「香港出產」。

「香港出產」四字定義應該比中国的「飲用天然水」清晰,既然老闆成竹在胸宣示這是「香港出產」,而腐乳後期工序又確實是他們主理,大家似乎也不必質疑了——當然,「香港出產」並不等於原材料來自香港,相信這也是常識。

白腐乳由其它廠房供應,甚至是來自大陸廠房,我覺得也並非原罪——畢竟這是香港常態——真正的問題在於:老闆多年來致力「說好廖孖記故事」,其中是否有詐,那就值得大眾看清楚了。

一年前,《藝行者》有一集「百年味道—廖孖記腐乳」訪問廖晃業,他在鏡頭前揚言製造腐乳主要用黃豆,「黃豆來自加拿大」,又說:「我們除了製造腐乳之外,也會製造醬料。」影片見此:

https://t.ly/mcVVD

甚至在一個月前,HOY TV《老派小店之必要》也有一集「廖孖記 四代守護百年味道 堅持手做附送食譜」,廖晃業也是說:

「我爺爺的精神是親自監製,調味精良,堅持以人手製造,從預備、炒醬、入瓶、出貨,全都是由我們家人經手。爺爺怎樣做,我們就跟從他的做法。」

旁白也說廖孖記「堅持用人手製作腐乳」。影片見此:

https://t.ly/nek_z

十多年前陳淑莊訪問過廖孖記,根據老闆的說法,寫了一篇〈一磚腐乳 一個世紀〉(文章收錄於2014年出版的《邊走邊吃邊抗爭》),文中說:

「不要看輕廖孖記那樽小小的腐乳,一小塊已經是時間的見證,而且,當中包含着幾多的執着。執着的地方,是他們堅持用古法生產腐乳,例如用傳統石磨來磨黃豆而不是用攪拌器、用生鐵鑊來煮豆漿,又禁用味精和防腐劑。他們又堅持將豆腐放在室溫之下自然發酵,而不用人造霉菌發酵,放入大樽浸醃鹽酒長達半年,再分入細樽,這才成為一樽樽賣給食客的產品。」

陳淑莊又寫道:「廖太還告訴我,原來廖孖記在新界自設廠房。」

以上訪問足以證明,廖孖記一直都毫不含糊標榜腐乳是依照爺爺「古法」自製的,從未講過自己是「搬運工」,或施展了什麼業內人士皆知的「魔法」。如今宣布結業了,才承認三十年來都把白腐乳外判,豈非表示從前的「賣點」都是假話?

廖孖記的結局,不禁令我思考一個問題:百年老店的價值在哪?孟子說過:「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即是說,能稱得上歷史悠久的國(故國),不在於它有喬木老樹,而在於它有累世輔佐的賢臣。同樣道理也適用於老店。

是自家製就說自家製,不想承認來貨加工,也可策略性保持沉默,但你不能一邊從大陸購入腐乳,卻一邊高調標榜古法自製,「爺爺怎樣做,我們就跟從他的做法。」這不是赤裸裸的謊言嗎?(除非爺爺已從外面購入腐乳,不會吧?)

能夠撐得起「百年老店」四字的,不是老款的招牌,不是一世紀的歷史,更不是營銷公關技巧,只是你默默堅守於心的信念。所謂老店者,非謂有舊招牌之謂也,有信譽之謂也。

一個沒有百年老店的地方,必然是一個禮崩樂壞的社會。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