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政府首次對中國徵收關稅以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這些關稅將如何改變國際貿易格局。

關稅只是提高了美國消費者的價格,還是企業會尋找新的貨源來滿足美國的需求?幾年過去了,我們開始看到關於美國是否真正與中國脫鉤的第一批詳細報告。

價格機制,提高進口商品價格的關稅(此處指中國)是有效的,因為關稅迫使企業重新評估是否可以將生產轉移到其它沒有關稅的國家,從而獲得價格優勢。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將製造業帶回美國;而在其它情況下,可能會將其轉移到墨西哥、越南等其它國家。

美國對中國徵收關稅,有幾個具體問題需要關注。

首先,如果生產不能轉移到其它國家,美國消費者將被迫接受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更高關稅所造成的價格上漲。事實上,很少有證據表明中國的進口商品價格飆升。根據美聯儲的數據,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價格指數在2018年9月加徵關稅後下降,緩慢但穩定地下降,直到2020年初COVID-19大流行,然後與其它價格同步上漲,在2022年4月之後又開始下降。如今,中國商品的進口價格指數實際上低於加徵關稅前的水平。

第二,雖然很多最後組裝可以從中國轉移,但中國工人製造產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怎麼辦?換句話說,如果只是改變了最後的組裝點,但所有零部件仍來自中國,那麼脫鉤的效果就極其有限。然而,數據顯示,雖然來自墨西哥和越南等國的進口增長並非完全沒有中國企業的參與,但這種增長來自於供應鏈的實際轉移,因為全球製造商尋求供應鏈多樣化,由於中國生產成本上升而尋找低成本的製造商,並且規避關稅。真實發生的供應鏈轉移正在使美國與中國脫鉤。

第三,在一些行業,中國企業通過採取多種行為規避關稅,以避免「中國製造」的污名和關稅。例如,加徵關稅後,中國在越南的投資激增。雖然南韓、台灣和日本仍是主要投資方,但中國企業顯然在增加對越南的投資,以規避關稅。

此外,電腦和半導體等一些產品的轉運率較高,即從中國進口商品,產品只需做極少的加工或根本不做加工,然後出口到美國,這樣就可以規避關稅。考慮到電腦、電子產品和半導體的專業化性質,因此更難轉移生產鏈,這種情況並不完全出乎意料。然而,鑒於對中國電子產品的國家安全擔懮,美國需要做更多工作,以建立不依賴中國的有韌性的電子供應鏈。

當我們考慮數據問題並試圖弄清楚發生了甚麼的時候,我們要定義脫鉤。歐洲一直試圖強調去風險的概念,儘管中國產品究竟在哪些方面構成風險尚不清楚。

中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出的30%以上,完全切斷中國與美國、盟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是不現實的。美國需要明白,有些行業和產品必須遠離中國供應商,以及美國所面臨的風險。例如,從基本的藥品到用於高科技零部件製造的金屬和礦物,中國在關鍵產品中佔有90%以上的市場份額。

要去風險、與中國脫鉤,美國需要做幾件事。

首先,美國需要優先考慮存在安全風險或過度集中的行業。包括電子產品等行業,未經授權的訪問或數據收集會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相反,從中國進口的服裝和紡織品不存在國家安全或過度集中的風險。目前的模式針對的是特定的公司,而不是部門或行業。

其次,如果美國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行業清單,那麼必須與盟國合作,並激勵希望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出去的公司。一些製造業正在回到美國,但許多工作將轉移到其它低收入國家,如墨西哥和越南。然而,如果這些國家只是生產更多的服裝,還是由中國控制著電子產品的製造,或者這些國家成為中國公司的製造中心,那麼就會勞而無功。

美國需要制定一項廣泛的計劃,針對特定行業,激勵各國和企業將目標產品從中國的控制下轉移出去。美國正在脫鉤,但除了提高關稅之外,還可以加快這一進程,並加強安全。

作者簡介:

克里斯托弗‧鮑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曾任越南傅爾布萊大學(the Fulbright University)和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滙豐商學院教授。他專門研究中國經濟、金融市場和技術。作為亨利‧傑克遜協會(Henry Jackson Society)的高級研究員,他在中國和越南生活了十多年,然後移居美國。

原文:Is the US Decoupling From China?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