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以巴衝突,美國出來抗議以色列的美國學生據說有些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激進左派。馬克思主義竟然在美國還有市場,令我有些意外,這讓我想起一些有關馬克思的搞笑回憶。

我1969年下鄉四川安縣農村,正是文革高潮時候,生產隊按照公社的指示安排,幾乎天天收工後要在曬壩(生產隊晾曬穀物的水泥壩子)開會,講馬列,講階級鬥爭,甚至還講起了哲學。我們生產隊的貧協主席,是個沒有上過學不識字的完全文盲,因為在「解放前」是最窮的貧農,所謂在「舊中國」是苦大仇深,所以在60年代開始強調階級路線後就被認為是革命性最強的農民,當了我們生產隊的貧協(貧下中農協會)主席,生產隊長管生產,他就管政治活動,雖然目不識丁,但記憶力很強,在公社或大隊開會回來傳達會議精神,可勉強對付。有天他從公社開會回來後傳達說,「這回開會是喊大家要搞,要搞⋯⋯」他摸著頭想了半天,然後費力吐出兩個字「折索」,然後又說,「是搞馬克思折索。」他又摸頭想了下說道,「啥子馬克思折索,老子也搞毬不懂。」

「馬克思折率?」農民聽得雲裏霧裏,我們幾個知青想了想,猜到他說的應該是「馬克思哲學」,因為當時正有一個運動,要求全民學習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哲學」如此深奧的名詞,就是一般受過教育的人也未必了解,連字都不識的農民當然是不明所以,不知是個甚麼東西,這個貧協主席可能誤以為是交公糧時乾濕稻穀之間的「折率」,我們四川話,「率」讀成「索」,和四川話的「學」發音相近,於是他就把「馬克思哲學」想成了「馬克思折率」。

我下鄉的安縣是丘陵地帶,很多種稻穀的水田是終年儲水,因為沒有水源灌溉,全靠天上落雨,所以冬天也不敢洩水,怕放了水後田就乾了,到了初夏栽秧種稻的季節就無法種稻。這種一年四季都儲水的水田叫冬水田,冬水田的水稻成熟後水也不會排泄掉,要站在齊膝深的水中割稻,濕漉漉的穀子收穫後還沒放在曬壩曬乾就要馬上挑到公社糧站去交公糧,因此濕稻穀的重量會按照某種折換率,即「折率」換算成乾稻穀多少斤,年年都要交公糧,所以農民知道「折率」這個名詞。

雖然不識字或識字不多,是文盲或半文盲,但經過長久反覆的政治教育灌輸,他們知道中國最偉大的領袖是毛主席,外國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姓馬叫克思,還有個弟弟叫恩格斯。在把「哲學」誤會成「折率」後,或許這個貧協主席在傳達時摸著腦袋想了半天是要搞懂馬克思這位世界革命領袖和我們四川鄉下的乾濕稻穀的折換率究竟有甚麼關係。

馬克思這位外國洋革命家本與中國偏僻鄉村文盲半文盲的農民八桿子打不到,二者之間隔著千山萬水、浩渺重洋,還有許多難以跨越的文化鴻溝,但在文革這個每天都在講世界革命的荒誕時代卻被強行拉扯在一起,鬧出的烏龍笑話也就很多。

還有一次,是我認識的知青朋友講給我聽的親歷真事。話說有天這位知青在田間休息時,拿了一本書出來讀。農民好奇,把書拿去翻了翻,指著一張照片問:「這個人是哪個?」「是馬克思。」他回答說。這本書是馬克思的傳記。書中有好幾幅馬克思的照片。

幾個農民把照片仔細端詳了好一番,突然一個農民大聲驚叫說,「哎呀,咋個馬克思是個有錢人!?」

因為當時對全民的階級教育,有錢就是罪惡,有錢人就是十惡不赦,而窮人就是革命者,越窮越革命。長期洗腦使得農民想像中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馬克思就應該是一個衣衫襤褸、樣子苦大仇深的窮光蛋,或許應該是與他們一樣打著赤腳的泥腿子,看到照片上身材魁梧,滿臉鬍鬚,一身資產階級洋裝,坐在精緻書房中的這個洋紳士,自然會大吃一驚。

安縣鄉下農民的驚嘆也讓我思考馬克思到底算不算有錢人?如果按照中國的標準,當然是。那德國的標準又如何?

記得2000年夏天,我和兩個女兒駕車遊中歐,從荷蘭出發,穿過比利時和盧森堡,來到摩澤爾河畔德國歷史名城特里爾。特里爾是在馬克思的出生地,有他家的故居。

據說,特里爾是德國最古老城市,有一座兩千年的黑門作證。當年古羅馬軍團揮軍北上,在特里爾建城築寨,歲月流逝,斷垣殘壁,只留下了這道宏偉古城門讓後人憑吊。原為灰色砂巖的城門歷經歲月風霜灰塵,已黑如煤炭,故稱黑門,現是世界歷史遺產,常出現在德國的郵票中。

黑門朝南一條大街直通市區,游客鼎沸,正值暑假期間,特別多背著背囊雲遊四國的年輕人。離開鬧區,我們決定去參觀馬克思故居。這個摩澤爾河畔猶太中產家庭之子的學說,影響和決定了我們這些半個地球外的東方人的命運,他的故居自然是非看不可。但奇怪的是,這位中國人中最知名的西方人,在他的故鄉好像是其名不揚。我們拿著地圖問了好幾個人,都說不清楚。最後根據一個指示「馬克思故居」的路標,東彎西轉,才在一條無人的偏僻街上發現一座漂亮的巴洛克式三層樓房,外墻上有塊方形綠色大理石,刻著我們非常熟悉的大鬍子頭像。這就是馬克思1818年出生及17歲之前生活的地方,現在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黨產。

進去一看,還有一個天井和一個大花園。看來馬克思確實出生在相當富裕的德國中產階級家庭,應該是有錢人。不過為了證實我的感受,在參觀的時候,我還是問了管理員這個問題:馬克思算不算有錢人?管理員做了肯定的回答,告訴我馬克思家這座房子在當年只有很富有的市民才有財力居住。可以想像馬克思青少年時代生活是相當優渥的。他後來或許不是有錢人,但可以肯定是富二代。

這位德國富二代出生優渥,他後來的憤世嫉俗來自何處?大概是源於其猶太人家世。馬克思父親祖上世代擔任猶太教教士拉比,但他父親為了融入德國主流社會,忍痛背棄了自己的民族宗教而改宗德國路德新教。這種文化和種族的被排斥陰影,想來或許就是後來馬克思反叛歐洲正統文明的潛意識推動力。

從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一路繞行過來,所到景點,無不游人如織,但唯有馬克思,這個其理論體系曾顛覆半個世界把人折磨得死去活來,又搞得另外半個世界驚恐不安的偉大革命先知的故居卻冷清如斯,訪客寥寥,除了我們三人,後來還加了一個東方人,我們三人未與他打招呼,好像就是我們的同胞。翻開留言薄,大多是中文,不少是熟口熟面的八股腔,諸如「向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致敬!」等等。

參觀馬克思故居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據說今天這個博物館的大多數訪客仍然是中國人。但如有一天,以馬克思旗幟起家的中共政權倒了台,中國人對馬克思的迷思被解惑,沒有中國人捧場,這個馬克思故居還有人參觀嗎?

另外我還想,要是我下鄉的生產隊農民看了這座有大花園的三層漂亮樓房,這座堪比劉文彩地主莊園的豪宅,不知又會大驚小怪到甚麼地步?會不會驚叫:咋個馬克思同劉文彩樣的有錢?!◇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