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日)是國際馬蹄蟹日,為了保育有「活化石」之稱的馬蹄蟹,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兩間大學合作,研究將運用全自動無人機系統和人工智能技術識別馬蹄蟹,提高馬蹄蟹種群普查的成效。

保育基金表示,早前與中大及城大團隊早前進行首次無人機系統野外數據收集,在本地馬蹄蟹其中一個重要繁育地點──下白泥泥灘收集野外數據,期盼持續增進系統識別馬蹄蟹的效能最終以更全面準確的棲息地數據,協助建議及制定本地馬蹄蟹種群的保育策略及行動計劃。

保育基金指,馬蹄蟹種群普查每季至少進行一次,研究人員主要記錄在泥灘上可見的馬蹄蟹數量作統計之用。然而,這種普查方式往往受制於潮汐漲退時間、地理環境等自然因素,加上馬蹄蟹個體的保護色令物種與泥灘環境難以區分,導致馬蹄蟹真實數量可能被低估。

今次研究以無人機系統及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相關普查,能減低調查人員在泥灘上行走進行普查時對棲息地造成的干擾,及更準確識別出馬蹄蟹。而無人機更可覆蓋沿海岸的紅樹林等較難抵達的位置,為本地馬蹄蟹種群的分布提供更多研究數據。

當日團隊先以目測普查方法為泥灘上的馬蹄蟹放置標記,讓無人機在空中以不同高度拍攝被標註的馬蹄蟹,再將當中含有馬蹄蟹的圖像或錄像轉化予人工智能系統,辨識物種在自然環境中的不同型態。團隊計劃每月進行最少兩次野外數據收集,進一步建立馬蹄蟹數據庫以支援人工智能演算法學習,讓機器學習最理想的物種調查及識別方法。

香港中文大學機械及自動化工程學系無人系統研究團隊於2022年成功研發在建築物使用的無人機系統及人工智能技術,是次將技術結合瀕危物種保育工作,預計需時至少1至2年提升人工智能模型的準確度,屆時配合穩定、高度自動化、可自主充電的無人機系統,便能將智能化管理系統用於馬蹄蟹普查工作。

團隊盼望系統日後能辨識藏於泥中的馬蹄蟹特徵及獨特「三軌」鱟蹤,更快速準確地搜尋馬蹄蟹;若數據夠多還能識別馬蹄蟹的年齡、品種和行為等,進一步分析現存本地馬蹄蟹種群的生存狀況。@

無人機系統能減低調查人員在泥灘上行走進行普查時對棲息地造成的干擾,及更準確識別出馬蹄蟹。(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提供)
無人機系統能減低調查人員在泥灘上行走進行普查時對棲息地造成的干擾,及更準確識別出馬蹄蟹。(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