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育面臨滅絕威脅、有活化石之稱的馬蹄蟹,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自去年10月展開首個自動化水底聲學遙測追蹤成年馬蹄蟹的先導研究,今日(21日)於東涌灣回放首批10隻已外置聲學標籤的成年馬蹄蟹,以追蹤馬蹄蟹的活動範圍。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指,世界現存的4個馬蹄蟹品種中,圓尾鱟,以及被評為「瀕危」的中國鱟,均於香港棲息及繁殖。馬蹄蟹棲息地受人為因素影響,幼年馬蹄蟹存活率低,面臨滅絕威脅。為提高本地馬蹄蟹種群繁殖及存活率,基金積極進行保育行動。考慮到成年馬蹄蟹大部份時間生活於海底而較難進行生態研究,在企業伙伴Edrington Hong Kong 的資助下,基金於去年10月展開本地首個自動化水底聲學遙測追蹤成年馬蹄蟹的先導研究。

大嶼山東涌一帶海岸是本地成年馬蹄蟹覓食、繁殖和孕育幼年馬蹄蟹的重要地點之一。於是團隊選定東涌灣、鱟殼灣及沙螺灣對出海域,放置共4個聲學接收器於水底,監測範圍約3平方公里。研究人員在馬蹄蟹背甲上,外置聲學標籤,當馬蹄蟹進入監測範圍,接收器便會記錄出沒時間、位置及距離等。首階段調查結束後,研究人員將收回水中的接收器,以收集到的各項環境參數,如水溫、鹽度等,分析本地馬蹄蟹的棲息條件。

研究人員在馬蹄蟹背甲上,外置聲學標籤,當馬蹄蟹進入監測範圍,接收器便會記錄出沒時間、位置及距離等。(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提供照片)
研究人員在馬蹄蟹背甲上,外置聲學標籤,當馬蹄蟹進入監測範圍,接收器便會記錄出沒時間、位置及距離等。(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提供照片)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社區教育經理溫翰芝表示,準確了解馬蹄蟹的行為,有助進一步評估所需生境及繁殖地條件:「牠們會不會有一些特定月份特別活躍?或者在日間還是夜晚會在某一個水域?牠們的行為模式是怎樣?讓我們可以知道牠們怎樣使用附近的一些生態環境,尤其是一些可能是用來做繁殖的環境。」

是次項目的研究顧問、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張肇堅教授指,保護馬蹄蟹的棲息地,尤其是母蟹的產卵和孵化地區,對於物種保育至關重要:「 在繁殖季節,雌性馬蹄蟹會分批產卵,總共可以產下 6 萬至 12 萬粒卵子,但脫殼後能夠成功存活的機會可謂『萬中無一』。」今次藉助水底聲學遙測,將可以更準確了解成年馬蹄蟹的繁殖行為,如母蟹如何選擇繁殖地點,並應用相關數據評估人類活動對馬蹄蟹及其棲息地的影響。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祝效忠指,是次追蹤項目對科研工作以至本地馬蹄蟹族群保育工作建立重要里程碑,期望可更了解馬蹄蟹族群生態,為相關保育工作,提供更多科學數據。@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