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為香港最常見癌症同時亦是香港頭號癌症殺手,在2021年有4,037患者死於肺癌,及新增5,978宗新症。有病人組織指,肺癌於早期發現有望做手術根治,但手術後復發率仍高達七成半,若能在術後接受免疫治療鞏固,復發風險將大減一半以上,但可惜此治療尚未納入安全網,因此促請政府儘快將早期肺癌「術後免疫治療」納入安全網,增加患者治癒希望,長遠減輕醫療負擔。 

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表示,愈遲發現肺癌愈難治癒,一期的5年相對存活率為72.4%,二期為45.4%,三期為24.6%,四期僅剩7.8%。然而早期肺癌復發率較高,傳統治療包括外科手術及術後化療,可惜即使完成療程,患者5年內復發率仍然高達七成半,而且大部份個案復發時已屬晚期,存活率急降至不足一成。鄭志堅指,若能在術後輔以免疫治療,有研究證實有助鞏固治療效果,令復發的相對風險大減57% 。

「同路人同盟」主席陳偉傑表示,大部份癌症復發個案皆是晚期而晚期癌症開支龐大,根據關愛基金數據,政府醫院每名病友晚期肺癌免疫治療費用約為40萬元,尚未包括政府資助的其它藥物、手術、住院、安寧治療等費用,坊間亦有保險公司預估癌症病友自費接受術後治療,藥費平均每年需60至180萬。

陳偉傑指,無論對於患者抑或政府,減少肺癌復發率都能大大減少可能的醫療開支。「可惜現時政府資源較集中於晚期患者,公營醫療系統「重『晚』輕『早』」,忽略了早期患者的治療需求。」「同路人同盟」認為將「術後免疫治療」納入安全網,不但能令復發風險減半,為病友帶來治癒新希望,更能大幅減少預期晚期個案數量及死亡率,長遠定能減輕醫療負擔。

癌症康復者60多歲的王太表示,治療期間經常遇到不少較年青的肺癌患者,對治癒癌症信心不大,亦未必人人有能力應付高昂的藥費開支,飽受癌病及經濟的雙重煎熬,尤其得知有有效治療卻無力負擔,猶如被判第2次死刑!王太希望政府能夠加大早期肺癌治療的撥款,資助有需要的市民得到適切治療,讓早期肺癌患者及早治癒,重投社會正常生活。

面對香港肺癌患病人數年年增,醫療系統負擔只會越來越重。立法會議員陳穎欣議員認為,將「術後免疫治療」納入安全網,對患者及政府開支皆有助益。一方面適合採用的早期患者其復發風險可大減超過一半,幫助有希望治癒的早期患者延長壽命及減少可能的未來醫療開支,增加完全康復、重投社會的機會;同時亦有助政府長遠減輕公營醫療系統負擔,美國有研究指安排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使用術後輔助免疫治療,透過減低復發率和死亡率,5年內可以減少8.32億美元的相關開支,包括藥物、住院、生產力缺失、安寧照顧等一切直接及間接費用。促請政府儘快將術後免疫治療納入安全網,惠及更多早期肺癌患者。@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