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父親節,有讀者問我粵語中表示父親的「老豆」、「老竇」,到底哪個寫法才對。其實兩個寫法都很常見,寫哪個只視乎個人習慣,我覺得沒必要強分對錯。若要認真考究,也許兩個都是「錯」的。

主張寫「老竇」的人,通常認為「竇」指《三字經》的竇燕山:「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有人說,五代人竇燕山教兒有方,五子登科,被視為父親的典範,所以大家就把父親叫「老竇」了。合理嗎?

如果真是這樣,母親何不叫「老孟 」?因為《三字經》也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就算是完美爸爸,似乎也沒必要跟他改姓竇,這講法未免太穿鑿了。那麼「老竇」、「老豆」本字是甚麼呢?

1933年,余棨謀、張啟煌等編修的《開平縣志》出版,卷五「方言」有一則說:

「稱父於他人曰老子,曰老脰,亦曰老豆。」

據此,「老豆」用法本來是向他人稱呼自己父親的,而不是對爸爸的直接稱呼。《開平縣志》後面有注解,例如「老子」解父親,則引陸游《老學庵筆記》,指南鄭俚俗「謂父曰老子,雖年十七八有子亦稱老子」。

至於「老脰」(脰,粵音逗),《開平縣志》編者也做了點考證,引用《儀禮・士相見禮》「左頭奉之」一句的鄭玄注「今文頭為脰」,指出「老脰猶老頭也」。

原來「脰」與「頭」兩字在古時是相通的,如《公羊傳.文公十六年》何休解詁「殺人者刎頭」,《釋文》說「本又作脰」。其實「脰」的意思是脖子,古時偶爾會寫作「頭」,如上例。所以《開》編者說:「老頭之稱,外省多有之,讀頭如脰,此古音之僅存者。」

至於「老豆」,編者解釋說:「或又云老豆是豆腐之豆。腐讀父音,故直謂老父為老豆。或又云實是老竇,竇燕山義方教子,故以稱父。對于尊親乃多弄花斧,成何體例。」即是說,因為「豆腐」常連用,而腐音同父,便改稱「老豆」——穿鑿程度跟「竇燕山」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自己相信,「老豆」該是「老頭」的音轉(好比粵語「鹹濕」該是北方話「好色」的音變),至於是否有必要寫成冷僻的「老脰」,則見仁見智了。

本文既然解釋了「老豆」,不妨再講「爹」字。《開平縣志》同卷有一則說:

「父曰亞爸亞爹,亦有曰亞爺者。惟將爺字讀去聲,不讀平聲,其讀平聲者,則專以稱祖父也。」

古代漢人稱自己父親,有多種說法,「爺」是其一,例如木蘭詩說:「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爺」就是指自己的父親。為甚麼又叫「爹」呢?

南北朝時代,梁朝的始興王蕭憺當荊州刺史,有德政,離任時有人作民謠歌頌他:「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哺乳我?」這兒「爹」、「火」和「我」押韻,可知古音不讀今天的「dad」,而是讀成「屠可反」(見《玉篇》),類似「朶」音。

今天「爹」的讀音,大概由唐宋音變化而來。宋代《廣韻》有「爹」字,標音為「陟邪切」,跟現在讀音只是一音之轉,解作「羌人呼父也」。可見「爹」字原來不是漢語,而是羌族人的語言,相信是南北朝傳入漢族,後來用開了,大家便逐漸忘記它是「外來語」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