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桃園的東眼山森林遊樂區是親近大自然、健行的好去處,保存著原始森林並規劃平坦的多條步道。位處中低海拔擁有豐富動植物生態,東眼山過去是台灣的重要林場,留有許多珍貴林業遺蹟,在體驗山林芬多精的同時,也是一趟很棒的知性之旅。

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佔地906公頃,海拔介於650~1,212米,園區最高點是1,212米的東眼山三角點。清晨從石門水庫阿姆坪方向遠眺此山,日出美景就像閃耀的大眼睛,因此取名「東眼山」。

桃園東眼山地圖。(王知涵繪圖/大紀元)
桃園東眼山地圖。(王知涵繪圖/大紀元)

東眼山地質走廊一景。(王知涵/大紀元)
東眼山地質走廊一景。(王知涵/大紀元)

東眼山遊客中心。(王知涵/大紀元)
東眼山遊客中心。(王知涵/大紀元)

園區設置六條步道

園區內主要由柳杉和杉木組成綿延數百公頃林地,細心規劃六條步道,讓遊客綜覽美麗山林景觀,悠然自在享受天然森林浴,我們先從簡易的三條步道開始介紹。

景觀步道:園區內最短步道僅340米,兩旁人工柳杉整齊排列,離遊客中心最近,遊客中心有東眼山文字和影片介紹。

森林知性步道:全程約2公里,有階梯式走道,也有爬緩坡式上行,途中偶有小溪澗穿梭茂密林木間,也可以見到早年林業痕跡,如:集材索道、木馬、台車等遺蹟。

短短340米的景觀步道結束後銜接著森林知性步道。(王知涵/大紀元)
短短340米的景觀步道結束後銜接著森林知性步道。(王知涵/大紀元)

森林知性步道兩旁直挺的柳杉。(王知涵/大紀元)
森林知性步道兩旁直挺的柳杉。(王知涵/大紀元)

地質走廊:這是我最喜歡的步道!雖然有2.6公里之長,卻是最平坦好走的碎石路。走到尾端可見到三千多萬年前海底蝦蟹生活遺留下的「生痕化石區」,以及西元1955年刻製的「造林紀念石」,感謝前人辛苦造林,得以成就今日東眼山壯觀人造林地。

地質走廊早期作為林木運輸,現在只開放公務車行駛,行走時請儘量靠邊,以保留車道讓車通行。

除了以上三條較好走的步道之外,若想要挑戰體力和耐力,站上高崗欣賞雲海繚繞美景,另外還有三條步道一定可以讓你暢快淋漓的揮灑汗水,因為這些步道一路都是往上爬的階梯。

景觀步道旁的木桌椅。(王知涵/大紀元)
景觀步道旁的木桌椅。(王知涵/大紀元)

景觀步道開始不久可銜接到自導式步道。(王知涵/大紀元)
景觀步道開始不久可銜接到自導式步道。(王知涵/大紀元)

自導式步道:分主線和支線,長達4.1公里,海拔落差300米,沿途設解說牌及觀景平台,站在至高處東眼山三角點居高臨下,可以俯瞰台北101大樓、桃園台地及林口。午後,還能欣賞雲霧湧集、煙嵐雲岫的美麗奇景。

親子峰步道:長約2公里,坡度陡峭,最高點海拔1,060米,全段天然闊葉林帶,林蔭密布。由於步道路線宛如一個媽媽帶著小孩的形狀,因此命名「親子峰」。

東滿步道:位在園區最末端,需要有很好的體力才有機會走到東滿步道入口,是連接東眼山和滿月圓森林遊樂區的步道。四周群山環繞,林相蒼翠蓊鬱,可以一覽最原始的叢林樣貌。

林業痕跡

森林知性步道能一睹當年伐木林場遺蹟,有如「集材大觀園」,例如集材索道、台車、木馬等。

集材索道,是將伐倒和截斷的原木,利用人力或其他方式來聚集原木,包括野猿式集材索道和複線雙軌式運材索道。前者在樹與樹間架設索道,從上往下滑行運送木材,就像猿猴在樹上懸盪而得名;後者俗稱「流籠」,有兩組軌索和曳索,木材在軌索上因重量而下滑,曳索和搬運器相接是控制滑速。

台車,一個板車配上四個鐵輪,裝配煞車軸就可以行走在軌道上。木馬,這是最費力的方式,是在運材路線上架軌道,舖設枕木,然後用人力拖運。

森林知性步道旁早期伐木集材用的台車道。(王知涵/大紀元)
森林知性步道旁早期伐木集材用的台車道。(王知涵/大紀元)

建築藝術

淡江大學建築系師生團隊「森林木十人」專案,利用柳杉天然韌性創作融合大自然元素的藝術佳作,包括「懸森」和「繫森」。

懸森,就像懸在森林三棵樹的鞦韆,讓遊客體驗不一樣的森林觸感,滿足冒險的童心。繫森,三叉柳杉的風帆樹台,有如一艘森林方舟,引導遊客攀乘細察森林深處。

動物生態

景觀步道入口左側就是蛙鳴齊噪的生態池,清脆響亮的蛙鳴天籟,是腹斑蛙、福建大樹蛙和拉都希氏赤蛙齊奏的交響樂團。

中低海拔棲息鳥類繁多,例如五色鳥、畫眉、山雀等,還有冬季來避寒的候鳥,當然也有可愛的松鼠、野兔、山羌,還有令人生畏的山豬、蛇及鷹類,完整的食物鏈架構。

在東眼山拾級而上,林木地景,枝繁葉茂,親近山林「森」活,大口「森」呼吸,東眼山就像療癒之森,園區提倡「森療身療」,大家一起來享受森林的美好,用大自然滋養、淨化洗滌我們的身心靈。#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