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加徵臨時反補貼關稅,最高達38.1%,中共商務部抨擊歐盟「一意孤行」。分析認為,中共並不希望打貿易戰,這既影響中歐貿易,也使中國經濟雪上加霜,但北京若不遵守貿易規則,歐盟去風險是個趨勢。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 歐車企股價下跌

周三(12日)歐盟宣布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暫時性反補貼關稅,在受調查的中國3大汽車集團中,比亞迪將被加徵17.4%,吉利汽車被加徵20%,上汽集團因配合調查度低,將被加徵最高額38.1%關稅。

歐盟說,如果與北京當局的討論未能達成有效解決方案,這些暫時反補貼關稅將從7月4日起徵收。

歐盟對各國進口車的一般關稅稅率為10%,加徵這批反補貼稅將使中國電動車出口到歐盟的關稅成本增達27.4%至48.1%。

根據路透社基於2023年歐盟貿易數據的計算,這相當於汽車製造商在國內需求放緩和價格下跌的情況下,增加了數十億歐元的額外成本。

不過,只有在按照世貿組織規則須進行的歐中對話到7月4日無果的情況下,才將臨時徵收這一關稅。

周三,受加徵關稅消息的影響,歐洲一些最大汽車製造商的股價下跌。STOXX汽車製造商指數最後下跌0.4%,此前曾一度下跌1.6%。

按德國藍籌指數,大眾和BMW下跌約1%~1.8%。德國豪華製造商保時捷控股由於除息交易,股價下跌超過7%。

傑富瑞(Jefferies)分析師菲利普‧霍喬斯(Philippe Houchois)表示,德國汽車製造商正受到「報復恐懼」的打擊。

去年10月,歐盟針對中國輸入歐盟市場的電池電動車(BEV)展開反補貼(anti-subsidy)調查,依規定須於13個月內調查完畢,啟動調查9個月後並可對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電動車施加暫時性的反補貼關稅。

此前歐盟主席馮德萊恩警告過多次,如果北京未能對歐企提供公平的市場准入,歐盟準備好動用一切可用的貿易工具來保衛其經濟,「世界無法吸收中國的過剩生產」。

北京會還手嗎?分析:不希望打貿易戰

中共商務部當晚抨擊稱歐方「一意孤行」,揚言將密切關注後續進展,並將採取一切措施,捍衛中企權益。

對於北京的反應,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12日對大紀元表示,如果只是對一些既有歐盟產品做出象徵性的關稅提升,可能還不足以開啟所謂中歐貿易的關稅戰。

「原因在於,北京不希望跟美歐兩線作戰,拜登總統已經對中國電動車提至百分之百的關稅,那如果它又在歐盟進行同樣的拉高情形,可能會導致自己更受傷害。」

孫國祥說,但是如果要變成所謂的貿易戰或者中歐貿易戰情形,第一槍一定是北京做出非常強烈的反應。「但是我個人認為它會拿捏,原因還是在於中國的『一帶一路』或是中歐班列等等,它大致上還希望進行中歐貿易。」

「換言之,如果這個廝殺很慘重,可能所謂的『一帶一路』、中歐班列的意義全部都不在了,因為根本沒有甚麼貨物要運了。所以我個人認為中國還是會做出全盤的思考跟因應。」

近期中共商務部相繼在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地召開中資企業座談會。中共官喉新華社發文呼籲中歐雙方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避免貿易摩擦失控升級,倡導合作共贏。

報復一陣子?影響中歐貿易 中國經濟也雪上加霜

孫國祥表示,目前看來應該非常明確,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升高,那當然就會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個雪上加霜的情況。

「原因就是中國整體的經濟,特別是所謂的出口部份,就目前而言很大的一部份都是依賴所謂的新能源汽車或電動車,還有像是光伏電板、電池等等都有傾銷的情況。」

中國新能源車出口已經在下降。據中國乘用車協會(CPCA)數據顯示,5月中國新能源車(包括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出口年減4%,季減18.8%。新能源汽車出口佔汽車出口比重為24.8%,較去年同期罕見下降6.8個百分點。

整體而言,5月乘用車出口量較4月的歷史新高下降9%至37.8萬輛。而中國國內汽車銷量繼4月下降5.8%後,又下降了2.2%。

此時歐盟加徵關稅,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研王繡雯12日對大紀元表示,這將降低中國電動車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優勢,但是加徵關稅後的電動車售價,應該還是比歐盟生產的電動車或燃油車便宜。

其次,「中國車企原本寄望以擴大外國市場,來舒緩其國內市場過度競爭之壓力,如果歐盟加徵關稅造成中國車企無法擴大海外市佔率,不僅可能引發中國車企倒閉潮,也可能讓惡化中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因此,王繡雯認為,北京政府絕不會坐視不管,極可能嚴加報復。中國和歐盟之間的貿易戰將越演越烈。

他說,另外一個影響是,「如果因為加徵關稅、中國車企倒閉而引發大量失業潮,北京政府可能會加強社會維穩,但這也會給中南海有藉口批判習近平,最後大概是李強孭鑊下台。」

不過,王繡雯也說,「中歐貿易戰可能不會持續太久,歐盟不會全面封殺中國電動車在歐洲銷售,中國(中共)則基於科技、外交等需求,對歐盟經濟報復一陣子之後就會恢復歐洲商品的輸入。」

「所以這些都會導致中國整體目前的經濟,可能今年的出口部份都會產生一些衰落,或者數據降低的情況。」

中國對歐投資持續下降 歐盟將繼續去風險化

歐盟從2023年開始積極推動「去風險」,歐中貿易已產生變化,歐盟在擺脫對中國製造的依賴,而中國仍需要歐盟提供先進科技等資源。

王繡雯認為,歐盟「去風險化」還是會積極推進,畢竟這是攸關經濟安全的問題。

中國對歐洲的投資也在下降。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及榮鼎集團上周四(6日)發報告指,中國去年對歐洲直接投資僅68億歐元,比前一年減少3億歐元,再次刷新2010年以來的最低。

而對電動車及其供應鏈的投資比重最大,2022年佔了中國對歐洲投資金額的41%,去年更提高至69%。

但是,報告說,在中國企業財務轉弱、歐洲國家對中資管控增加,以及中歐貿易關係緊張,迫使中國企業重新權衡在歐洲市場的發展機會等因素影響下,預計中國對歐洲的投資持續在低迷狀態。

至於歐盟加徵關稅對中共政治方面的影響,孫國祥認為,「現在影響不是太大,原因就是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內部的地方債務問題,消化所謂的過剩房地產可能是更火燒的問題。」

「反而我個人認為(電動車部份)是可以凝聚北京政權的某種合法性跟正當性的來源。所以房地產部份就是發自中國內部的供需問題,可能才是對北京政權更大的傷害或更大侵蝕的來源所在。」

上周日(9日)歐洲議會為期四天的選舉結束,中右翼和極右翼政黨獲勝。孫國祥認為,這代表歐洲整體對於經濟上的民族主義升高,對於歐中之間經濟關係,未來摩擦可能越來越多。#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