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一詞最早出現在晉代葛洪寫的《神仙傳》中。該書記載著中國晉代以前近百位修煉出了神仙術的隱士或道人。能「行三十六術……起死回生,救人無數」的太玄女就是其中之一。

用神通能治病救人,這並非迷信或妄言,反而更加證明了源於道家修煉文化的古代中醫對「病」的理解與西方現代的醫學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比如春秋戰國時,扁鵲讓虢國太子起死回生,就曾明確說過太子其實並沒有死,只不過得了「屍厥症」而已。看著眼前的病人氣息全無,旁觀者大多只會對他們下「死亡判決」。但在中國古代,像名醫扁鵲這樣對「生」與「死」有著極佳判斷力的醫生還有許多。本篇將介紹明朝醫籍中記載的幾位。

名醫孫櫓救活了難產婦人

在浙江東陽縣有位醫生名叫孫櫓,號南屏。他天性聰慧,與眾不同,尤其對醫術有著極高的悟性。他曾遇到一個姓單(shàn)的人,妻子因難產而死。但在死後第三天,那個女人的胸口仍有餘溫。他從單家路過,見到死者後,就立刻斷定女人並沒有死。後來,他給女人灌下一劑湯藥,就把她給救活了,而且她肚子裏的男嬰也順產出來了。

孫櫓有著過人的醫術,對治療疑難雜症也很擅長。有人頭上長了個瘤子,奇癢無比。他一看就說:「這不是尋常的瘤子,此為虱瘤,得把裏面的虱子都清理乾淨才行。」說完,他把瘤子切開,從裏面取出了好幾碗虱子。後來,那人就再也沒長過那樣的瘤子了。他的醫案還有很多,都被收錄在他自己編寫的醫書中。

名醫盛躍龍救活了將埋之人

在位於江浙的高郵州有位大夫名叫盛躍龍,號濟寰。因承襲了祖上的醫術,他給人治病時,總能收到奇效。一位孕婦出了好幾天痘疹,到第九天後就不省人事了。因無法判斷其生死,她家人便立刻去請盛躍龍。他一看就說:「這婦人還沒死,只因毒氣太盛,暫時暈厥了。」他開了幾副湯藥治療,那孕婦很快就甦醒過來了。

後來,他路過一處墳地,看到一位老人在那兒傷心地啜泣,就上前去安慰他。當得知眼前這位就是名醫盛躍龍後,老人便向他請求道:「我兒是昨晚剛過世的,懇請您看看,不知他是否還有救?」盛躍龍走過去看了看那個過世之人,然後準備了幾碗湯藥。給他灌下去後,那人就真的活過來了。

盛躍龍不僅醫術精湛,還十分樂善好施。他經常拿自己的診費來接濟貧寒的百姓,頗受當地人敬仰。

名醫馬更生救活了暴斃之人

浙江錢塘縣有位醫生名叫馬更生,字瑞雲。他年少時,曾跟著自己後來的丈人周先生學醫。沒過多久,他就十分精通醫理和藥理了,只是從未出手給人診治。

他丈人很喜歡下棋。一天正跟幾位高手切磋棋藝,有富貴人家來請。棋沒下完,他只好讓馬更生替他去一趟病家。馬更生看到病人後,只給他開了一劑湯藥,就把那人的病給治好了。

從那以後,他便聲名鵲起。有一次,他路過一戶人家,聽說裏面有人暴斃,便走進去看看。他一看那人就說:「他還沒死。」可那家人不信。他堅持往那人嘴裏灌進一碗湯藥後,很快就讓他甦醒過來了。

後來,他醫術見長,只要看人氣色、聽人說話,就能在一兩年前得知他人的死期。大家都被他神妙的醫術所折服,再去他家求醫問藥,就不找他丈人了,都指明了要讓他本人來治療。甚至許多年之後,當地人對他的醫術的讚譽依然流傳。

名醫方炯救活了被眾醫認定的已死之人

以前的福建莆田縣有位醫生名叫方炯,字用晦。他原本是讀書人,閒暇時經常去參加士大夫的文會。後來,他對醫術也頗有研究,能治療許多疑難雜症。

當時有位僧人突然不省人事了,別的醫生都說他是已死之人,不可能再救活了。可方炯去看過後,卻認為他並沒有死,於是想盡力一救。他找來一根竹管,把一些藥粉吹到僧人的鼻子裏去。過了一會兒,僧人就醒過來了。他開始不停地吐痰,足足吐了好幾升。沒過兩天,身體就完全好了。

方炯能妙手回春,經他救活的人不計其數。他給人治病,只收富人的錢,但沒花在自己身上,都用來周濟窮苦貧寒之人了。他晚年時著書立說,還帶了一個徒弟。那人原本也是讀書人,跟他學醫後,也成了當地頗有名氣的大夫。

名醫于應震救活了得傷寒而死的貢生

山東平陰縣有位大夫名叫于應震,號暘東。他自幼學儒,曾被選入國子監讀書。後來成了教授,也能講學了。他不但有學問,對醫術也很精通。

有位貢生得了傷寒,他家人派人用轎輦去請于應震。還沒到病家,他老遠就聽到院牆裏傳來悲愴的哭聲。有人出來告訴他,那貢生已經去世了。他進到屋裏,問那家人:「他前胸還有餘溫嗎?」他家人把身體貼過去,然後說道:「還有一點餘溫和微弱的氣息。」於是,他立刻調製了一碗湯藥,一勺一勺地餵那人服下。幾勺湯藥喝下去,那人就甦醒過來了。幾天後,他飲食如常,就像沒得過病似的。

參考資料:《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