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低於預期,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連續第20個月下降,表明中國目前的刺激措施效果不彰,內需依然疲弱。

中共國家統計局周三(6月12日)表示,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3%,連續第四個月在零上方徘徊,低於經濟學家預期中值0.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延續了自2022年底開始的連續緊縮。

疲弱的價格加劇了要求當局刺激需求的呼聲。

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核心通脹上升了0.6%。PPI在4月份下降2.5%之後,5月份略有改善,同比下降1.4%,但這主要是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所致。

保銀資產管理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Zhiwei Zhang)表示:「通貨緊縮壓力尚未消退。」

「PPI的改善,主要是由銅和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推動的,這不是反映中國內需改善。」張智威表示。

他指出,5月CPI環比下降0.1%,支持了這樣的看法。

「為了更有效地提振內需,(北京當局)可能需要採取涵蓋財政、貨幣和房地產領域,更全面、更積極的政策。」張智威表示。

儘管嚴格的「清零」防疫措施已於2022年底結束,但中國經濟仍難以復甦,這主要是由於曠日持久的房地產危機,對投資者、企業和消費者信心產生了連鎖反應。

在房地產長期低迷和就業市場黯淡之際,北京一直在努力刺激家庭支出增長。但截至今年1月,中國已出現了自2008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長的連續通貨緊縮。

PPI下降擠壓了企業利潤,使他們不願投資。此外,消費者還可能因預期未來商品會更便宜而更加不願消費。

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經濟學家曲天石(David Qu)表示:「又一個月的消費者物價數據疲弱,這清楚表明,需要更多的刺激措施來提振中國內需。」

長期以來,中國工業企業一直面臨獲利成長放緩的困境。與此同時,外國政府也不斷譴責中共政策導致產能過剩,包括電池製造、電動車、太陽能板等行業也陷入了激烈的價格競爭。

澳新銀行(ANZ)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楊宇霆(Raymond Yeung)表示,中共當局為回應這些擔憂,可能採取抑制產能過剩的舉措,這或許有助於緩解PPI通縮。

「但我們認為,解決價格下行壓力的關鍵在於重振內需」,楊宇霆說,「由於房地產困境依然頑固,低通脹似乎已成常態。」

接受彭博社調查的經濟學家預測,今年中國消費價格將上漲0.7%,與3%的官方目標相去甚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