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成功。培養孩子堅強的心智(也稱為心理韌性)能夠幫助孩子發揮人生最大的潛能。心理治療師說,精神堅強的孩子更可能擁有高度的自尊和適應力,能夠在挑戰中保持積極的態度,並從失敗中學習。

孩子擁有精神力量並不會讓他們免於遭遇困難與失敗,但也不會讓他們壓抑情緒。強大的心理力量可以幫助他們從挫折的低谷反彈,即使他們陷入自我懷疑,精神的韌性仍會賦予他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不過,父母若想培育內心強大的孩子,必須避免一些常見卻很不健康的教育方式,這些做法會剝奪孩子的精神力量。

1.縱容孩子沉溺於受害者心態

即使孩子曾經遭受傷害,比如在棒球比賽中被三振出局,或者數學考試不及格,但這並不足以讓孩成為受害者。父母要讓孩子了解,被拒絕、失敗和不公平都是生活的一部份。

別讓孩子陷入自憐,否則日後他們只會用受害者的心態去做事。父母要告訴孩子,無論處境多麼艱難或不公正,他們都可以採取積極、正面的態度去應對。

2.讓孩子屈服於內疚感

如果父母教孩子要向內疚感妥協,那麼孩子就會認為內疚感是不被接受的,如此便會造成孩子無法面對自己的歉疚感,進而無法拒絕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像是「我跟你做朋友,那你要讓我抄你的作業」,或者「如果你愛我,你就會幫我做這件事」。

應該讓孩子明白:即使有時候你會感到內疚(其實就算是好的父母親也時而會有愧疚感),但也不要讓這種不舒服的情緒阻礙你做出明智的決定。

3.親子界限混淆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學會獨立做決定,但還是得讓孩子明白父母具有最後的決定權。例如,你規定12歲的孩子晚上門禁前一定要回到家,那就要確認孩子們每晚都遵守門禁時間。

通常心智強大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會設定清晰的親子界限,同時也會堅守界限。如果父母經常妥協或退讓,就會造成親子間權力的搖擺不定。最好是讓孩子有機會去練習接受命令,聽他們不想聽的事情,以及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

4.溺愛孩子

孩子喜歡甚麼,父母就給他們甚麼。然而,研究表明,當父母滿足孩子所有的渴求時,孩子就會錯失培養自律能力的機會,而自律能力是增強心理韌性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父母溺愛下長大的孩子會變成一個為所欲為、只關心自己利益的成年人,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如果他們努力付出,就可能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比如,規定孩子們做完功課才能看電腦、手機,或者幫忙做家事才能賺取零用錢,去買他們想要的東西。

父母千萬別溺愛孩子,要培養他們的自律能力,比如規定孩子要幫忙做家事,才能賺取零用錢去買他們想要的東西。(Shutterstock)

5.確保孩子待在舒適圈

有許多事情可能會讓孩子覺得恐懼、痛苦或不舒服,尤其是當他們嘗試新的事物時,像是品嚐新的食物、結交新朋友、搬家或轉學。

心理治療師說,直接面對恐懼、痛苦和不舒服可以增強精神力量,慢慢地,孩子就願意走出舒適圈。當孩子在體驗痛苦時,同時也在練習忍受不舒服的感覺。

鼓勵孩子嘗試新的事物,幫助孩子跨出第一步。一旦他們採取行動後,可能就會了解,事情並不如他們想像的那麼困難,甚至還會覺得自己越做越好,越來越有自信。

6.期待完美

身為父母當然希望孩子設立一個遠大的目標,並且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事與願違。目標設定太高可能會造成孩子在日後生活中出現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問題。

對孩子的期望必須符合現實的情況,這樣才能真正增強他們的心理韌性。即使孩子達不到標準,但是面對挫折也會讓他們學到寶貴的教訓,然後再接再厲,爭取下一回成功達到目標。

孩子們只須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在每件事情上都做到最好,這樣的孩子很清楚他們的自我價值,不需要去跟別人做比較。

7.防止孩子犯錯

孩子寫完數學作業,一定會幫他們檢查一遍;上學前幫他們檢查書包,確認午餐帶了沒有;或者不斷提醒孩子不用幫忙做家事,因為做家事對他們的學習沒有任何好處。這都是父母們經常做的事。

其實有時就讓孩子把事情搞砸,也不是壞事,藉此教他們如何從錯誤中學習,也能讓他們變得更聰明,更堅強。

專家認為,「自然的後果(natural consequences)」往往是最偉大的老師,換言之,在父母不干涉的情況下,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比如忘了帶午餐,那就只能餓肚子了。

8.避免聽到孩子抱怨

有的父母只要一聽到孩子抱怨、發牢騷,就馬上妥協,或幫孩子做家務,也許這種做法能讓父母的生活在短時間內變得輕鬆一些,然而,從長遠來看,這些看似便捷的方式會養成孩子不健康的習慣。

父母要樹立榜樣,讓孩子看到父母不會因為他們的抱怨就讓步,父母會耐心地等待孩子完成他們該做的事,或他們原本做的事,為的是看到孩子變得更好。這也是在教導孩子,即使在他們萌生放棄的想法時,他們仍然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堅持下去。#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