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端午,每逢這個日子,總見到有人說「不是中国人過甚麼端午」、「不是中国人紀念甚麼屈原」之類的話。
要回應這些蠢話,可以答:「那麼,不是基督徒是否不能過聖誕?」或索性順水推舟:「你說得對,我是不過端午的,才不是什麼中国人!」
本人真的不過端午,從來不看龍舟,也不會特地在此日吃糭子。
至於屈原,他是大詩人,所作《楚辭》是文學瑰寶,文學本來就無分疆界,任何國家的人都可紀念,正如你不是英國人也可紀念莎翁,不是德國人也可紀念歌德。
也想起近年台灣網絡,有人會質疑屈原算不算中國人。我覺得這是怎樣答也可以的,各取所需而已。否定的一方喜歡說,屈原只是楚國人,一直抗拒秦國吞併,沒有「大一統」意識,形容他為「楚獨分子」。另一方則指出楚是周天子的諸侯國,當然屬於中國,不能說不是中國人。
我認為上述兩種說法都是自說自話。
今天所謂「中國」(或現在那個叫「中国」的政權)跟屈原理解的「中國」根本是兩回事,古人也沒有現代的國家觀念,一個是蘋果,一個是橙,怎樣拿來比較呢?
古人所謂「中國」,通常是「中夏之國」省稱,這個「國」字不是單數,譯成英文是必須加s的。請問這是你今天掛在嘴邊的「一個中国」嗎?當然不。
隨便舉個例子,《左傳》昭公九年有句「巴、濮、楚、鄧,吾南土也」,唐人孔穎達註疏說:「巴、楚、鄧,中夏之國也。」在孔穎達筆下,「中國」和「中夏之國」是同義詞,兩者都用過。明白了嗎?巴、楚、鄧都是「中夏之國」,屈原當然是「中國人」了(但不是「中国人」)。
其實楚是否中國、屈原是否中國人,這些問題對台灣人來說都意義不大。如果屈原真有甚麼啟示的話,那就是以下一點:屈原是死於類似「炎黃子孫一家親」這套「認知作戰」手法的。
屈原被讒遭黜,說到底,是因為他主張楚國改革,方針是「選賢尚能」。這種改革自然牴觸了楚國貴族的既有利益。楚國貴族跟屈原的一大分歧,在於屈原力主「抗秦」,而貴族則支持「親秦」——但有甚麼理由親近野心勃勃的秦國呢?
有,就是楚和秦是「同一種族」。
屈原在《離騷》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國先祖是顓頊高陽氏,正跟秦國一樣,如《史記.秦本紀》所說:「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顓頊封於高陽,故又名「高陽氏」)
回到春秋戰國時代。秦、楚二國除了同種,還有另一共通點,就是同樣受中原諸國白眼,被視為蠻夷。據《國語.晉語》所載,周成王在岐陽跟諸侯會盟,只讓楚國君主熊繹負責縮酒,造一些祭祀儀式所需的木頭標誌,並叫他跟鮮卑一起守庭燎。
據《左傳.成公四年》所記,魯成公因為晉君對他不敬,打算背叛晉國,跟楚國結盟,結果被季文子阻止,理由是晉國雖無道,但勢力大,且跟魯國親近,不宜背叛。至於楚國,季文子如此說:
「《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字」即愛的意思。留意季文子的說法,是楚「非吾族」、「非我族類」,即是魯和楚種族不同,楚不可信。
可見在春秋戰國人眼中,秦、楚是同類,跟齊、魯、晉諸國是不同種族。跟屈原作對的楚國貴族,應該就是在這個背景下,不停向楚懷王灌輸「秦楚同樣是高陽氏子孫,兩國一家親」的說法。楚懷王這笨蛋真的信了,結果被秦昭王騙到武關會盟,從此被扣留在咸陽,客死他鄉——就算是「顓頊子孫一家親」,一樣可以害到你雞毛鴨血。
可見屈原被黜,究其原因,都是跟這套「親秦」的認知作戰策略有關。更值得台灣人留意的是,秦、楚的先祖高陽氏乃黃帝之孫,但魯國季文子依然排斥他們,稱之為「非我族類」。
想到今日中国和某些台灣人總喜歡自認「炎黃子孫」,認親認戚,季文子的話簡直是啪啪打臉——在中國古人眼中,就算同是「炎黃子孫」,也可以被視為不同族類,今天的中国人懂嗎?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