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0歲的男子近半年反覆腹痛,體重明顯下降,而且最近3個月發生3次腸阻塞;於是安排切除阻塞的腸段,以及切片檢查排除癌細胞和其它細菌感染,終於發現是結核菌引發,經醫師診斷為「末端迴腸結核」。後續醫療團隊給予抗結核藥物治療,終於藥到病除。

台灣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說,上述男性案例因為半年暴瘦10公斤,一度懷疑是腸腫瘤,但切片檢查未發現異常;通過腹部斷層掃描顯示部份腸阻塞,而大腸鏡檢查發現大、小腸交接處的末端迴腸,有嚴重狹窄的情況。

當時開立藥物服用,並切除阻塞的腸段,但症狀未緩解;治療3周之後,竟出現腹水。醫療團隊推論他應該是感染結核菌,立即給予抗結核藥物,腹水也逐漸消失。

吳明駿指出,結核菌存在於大自然中,很多人在幼年時感染後,潛伏在體內未發病,但隨著年齡增長或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發病。

雖然現今公衛條件日趨進步,肺結核病的發生率逐年降低,但近年「肺外結核」的案例有增加的趨勢,推測與糖尿病、肝腎疾病,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劑、抗癌藥物有關;所以除了腸道之外,腦、心、肝、消化道、腎、腹膜、淋巴、骨隨等器官,也可能感染結核菌。

吳明駿表示,臨床統計顯示,肺外結核約佔所有結核病的10%,其中腸道結核佔所有結核病的1%~3%,由此可知並不少見。

腸道結核的症狀包括腹痛、食慾不振、腸胃出血、發燒、盜汗、體重減輕等,要正確診斷並不容易,因此如果體重減輕、貧血、腹痛超過3個月以上,且經治療未緩解症狀,務必儘速就醫診斷和治療。

吳明駿補充說,腸道結核只要未感染到肺部,就沒有空氣或飛沫傳染的風險,治療方法與肺結核相同,即是給予抗結核藥物治療6個月,但患者需要接受完整治療,並且定期安排腸鏡和影像檢查,以免復發。◇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