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飽受政府與黨媒抨擊的香港記者協會,將於6月底舉行會員大會,改選新一屆執委會。網媒「透視報」主編、資深記者李敏妮今(31日)參選記協主席。翻查資料,李敏妮曾接受被指具有中共官方媒體背景的大陸知名網誌「靖海侯」訪問,曾稱香港傳媒是2019年反送中運動「暴力示威背後的龐大力量」,並指責傳媒選擇性對抗爭者的暴力視而不見,同時將警方執法時的「錯失」無限放大。

現屆記協主席陳朗昇早前表明不會尋求連任,並透露收到代表「權威說法」的消息,被建議分析其連任對記協是否最好。

李敏妮今午在「透視報」的Facebook專頁,宣布在今早到記協辦公室遞交提名表格,連同附檔政綱。她表示,參選的口號是「為傳媒堅持」,未來的重點工作是捍衛新聞自由,為記者發聲,令香港的傳媒發揮第四權,監察政府,反映社會時弊;傳承並延續記協不屈不撓的精神,保持不偏不倚的態度,努力爭取資金及社會人士支持,令記協能在新形勢下生存和發展;以及提升傳媒專業水平,令行業得到正面和有建設性的進步。

李並呼籲記協會員積極參與執委會選舉,並投票給她,「讓我秉持傳媒專業操守,帶領香港傳媒工作者,繼續敢言發聲,令香港傳媒業走向康莊大道」。

她更強調:「自由是新聞的基石,沒有了自由,新聞就像鳥籠中的鳥,怎樣也不能起飛!未來的記協定必積極推動新聞和言論自由,把這隻鳥從籠中釋放出來!讓我們的報道能傲翔國際!」基於這個信念,決定參選。她並說:「我堅持記者必須努力追求真相而不必擔心遭到報復,換句話說,在新聞自由下獲得解放」。

國安法下傳媒自我審查 每天報瑣事是「自我毀滅」

李敏妮在facebook分享其介紹及政綱。她形容,由於對國安法的恐懼,媒體受到限制,進行自我審查。傳媒每天都在報道瑣碎的故事、追捧膚淺的娛樂新聞,「媒體不敢報道可能得罪政府的真相,也迴避調查涉及香港民生的敏感議題。傳媒機構對問題的關注僅限於表面,無法深入揭露當權者的醜陋。」

她認為,傳媒只報道瑣事,極大地影響本地傳媒的水平,越來越多的受眾開始質疑新聞媒體的重要性和可信性。她又形容傳媒的這種態度,可說是一種自我毀滅。「長此以往,讀者就懶得收看新聞,更不用說讀新聞了,傳媒的市場必然會萎縮。這個現象讓我看到傳媒確實迷失了方向。」

批官員破壞第四權想法愚蠢

李敏妮直言「香港記者不再行使第四權」,情況「是災難性的」。不僅傳媒機構會失去收入,隨著自我審查的不斷惡化,媒體業務也會隨之減少,最終損害記者的收入和未來發展。由於害怕國安法,新聞機構作出嚴格控制,記者無法充份表現,「他們根本無法跟隨內心地寫故事,這是摧毀新聞靈魂的核心因素」,從而削弱其制止問題、改善社會的能力。

她指出,社會缺乏第四權將導致香港的權力失衡,不公會在香港蔓延。「這將直接導致管治不善,而許多人認為這種情況已經發生。那麼,香港與那些存在政府貪污嚴重而不改善問題的第三世界國家有何不同呢?」

李認為此令「香港的聲譽只會日益動搖」,「一國兩制」的衰退將導致外界對香港管治失去信任。

她明言,當局忽視新聞自由的必要性,將限制媒體的作用,反過來損害民生、經濟和管治。因此,「官員和制度破壞第四權力的價值,使記者受到威脅是膚淺和愚蠢的。雖然安全是一座城市的根本基石,但傳媒的第四股力量對一個城市的繁榮也同樣重要。」

李敏妮認為,記者可以改變命運,憑信心「走正義的路,不顧外力的影響」。「不僅能拯救記協免於衰落,還能復活它,改變它,讓它反彈成為一個強大的組織,透過提高新聞水平、進一步發展媒體業、保護新聞自由,來保護新聞業免於惡化。」

李敏妮曾稱香港傳媒是洗腦機器 放大2019年社運中警方過錯

惟翻查資料,李敏妮在2021年曾接受被指具有中共官方媒體背景的大陸知名網誌「靖海侯」訪問,當中提到2019年反送中運動時,稱她當時「開始醒了,看清這種所謂『公義』運動的真相」,並指推動暴力示威背後的龐大力量「竟然是傳媒」,聲稱香港傳媒偏袒示威參與者並歌頌他們為「民主勇士」,「選擇性對其暴力視而不見,同時把警方執法時的『錯失』無限放大」。

李敏妮更稱:「傳媒以偏頗的報道為暴力分子鞏固道德高地,合理化他們的行動,於是激發更多市民參與抗爭,增加社會對政府、員警和內地(大陸)的仇恨。傳媒不忌諱地成為『洗腦機器』,加深社會仇恨」,又反問「這是傳媒應守的公義嗎?」,並指激發自己成立《透視報》。

李敏妮又指已停運的《蘋果日報》在運動中扮演的角色是「是集聚反對勢力和反對聲音」,並指《蘋果日報》「煽動暴力對抗,把暴力運動說成是『逆權運動』,以漂亮感動人心的標題,挑動無數熱血的『香港人』走出來反抗」,她又說曾很生氣有人形容《蘋果日報》是毒果,「現在我看到了我的無知」。

曾任職英文傳媒

李敏妮有近30年傳媒經驗,1996年加入有線電視英語頻道「現在香港」。1998年加入《英文虎報》任專題記者,兩年後轉職《南華早報》專題記者。2002年從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碩士畢業。

李表示自己重視人權,記者生涯中11個新聞獎,許多與人權有關。2001年,她憑有關錦田尼泊爾村民選舉權的專題文章《爭議之牆》,獲得「香港人權新聞獎」專題組一等獎。2002年一篇關於少數族裔兒童缺乏教育的專題文章,獲得同樣獎項。2005年,她在,《國際先驅報》、BBC、CNN和《泰晤士報》等國際傳媒競爭下,獲得人權新聞獎專題寫作冠軍。

李敏妮於90年代末曾經加入記協,坦言從未想過擔任主席、領導記協。她強調,「新聞自由是促使我競選主席的重點原因」,希望擔任主席能貢獻自己的想法和努力,為正面臨威脅的新聞自由,加強倡議工作。@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