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本港市民對「剩食」及捐贈食物方面的認知不足,只有7.2%的受訪者能準確知道什麼是「剩食」;六成(61.9%)受訪者不知道「剩食」與「廚餘」有甚麼分別;於捐贈食物方面更是有超過七成人不曾捐贈過。為進一步推動全民惜食,「惜食堂」策劃一連七日的捐食大行動「世界惜食周」由即日起至6月5日舉行,超過100個單位響應號召,並一同發起食物募捐行動,活動期間更增設剩食回收點至200個,分布’於全港18區。

有關調查由「惜食堂」聯同香港都會大學於今年5月8日至27日進行,總共收回567份有效問卷,當中超過一半(57.7%)受訪者表示不知道什麼是「剩食」;有35.1%受訪者雖然表示知道什麼是「剩食」,但他們的理解並不準確;只有7.2%的受訪者能準確地知道什麼是「剩食」。

關於「剩食」與「廚餘」的認知,有61.9%受訪者不知道「剩食」與「廚餘」有甚麼分別;有32.1%受訪者雖然知道兩者的分別,但他們的理解並不準確;只有6.0%的受訪者可以作出準確的理解。

當家中有多餘的食物,受訪者或其家人一般會只會當正常食物食用(64.9%)或當廢物處理何處理(39.51%),只有兩成(21.34%)受訪者或其家人會將多餘食物捐贈給食物回收機構。捐贈食物最主要的途徑為「商場/屋苑食物收集箱」(19.58%)。

調查亦發現,當中逾七成受訪者未曾捐贈剩食,大部份未嘗參與捐贈食物的受訪者均表示,他們未能參與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相關資訊」(60.3%)及「沒有方便的收集點」(56.8%)。「惜食堂」認為,調查反映出香港市民對剩食及食品捐贈的認識及參與都甚為不足,有很大的空間擴展相關服務,讓市民在發揮食物的價值及幫助有需要人士的工作上有更多的參與。

「惜食堂」策動第一屆「世界惜食周」,發起一連七日的捐食大行動,並於昨日 (30日) 在荃灣荃新天地二期舉行啟動禮。「惜食堂」創辦人董愛麗女士表示,惜食堂多年來一直致力回收仍可安全食用之剩餘食物,有賴各捐贈商及市民支持,現時平均每星期回收45噸食物,每日製作20,000份膳食,亦積極在全港的學校及企業推行惜食教育項目:

她續指,是次「世界惜食周」是惜食堂首辦的最大型食物捐贈行動,希望將捐食變成大家的日常習慣,減廢同時幫助有需要人士,攜手『惜食餸愛』。

是次「世界惜食周」獲社會各界支持,包括香港政府部門、各國駐香港領事館、企業及學校等參與食物募捐行動。信和集團除贊助啟動禮場地外,亦協助於旗下多個物業作活動宣傳,鼓勵更多市民參與,並在活動期間提供了旗下18個物業設置「流動回收點」,Lalamove則作為物流贊助 Lalamove 以快閃形式向公眾籌集剩食。

信和集團更透過集團的獎賞計劃S⁺ REWARDS推出特別獎賞活動。即日起,S⁺ REWARDS會員可以於荃新天地、奧海城、屯門市廣場及 YM2 裕民坊,透過智能「食物捐贈機」捐贈食物,賺取獎賞點數,用點數換領精彩禮品及泊車優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