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楊姓婦人有抽煙習慣,日常飲食偏愛吃精緻甜點和油炸食物,而她的體態與身邊年齡相仿的親友相比,不會感覺肥胖,這也讓她認為長久的生活飲食習慣,對健康沒有太多的負面影響,所以不需要做任何調整。

時隔多年沒有安排健康檢查的她,近期前往醫院進行比較全面的高階影像健康檢查。當日檢查結果出爐,發現她的肌肉量偏低,體脂肪測量數值為35%,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腹部磁振造影(MRI)橫切面影像觀看,胰臟有一處明顯異常訊號的腫塊表現,高度懷疑是胰臟惡性腫瘤。

當時為她解說健檢報告的醫生,建議她儘快與臨床專科醫生做進一步檢查確認,而後續確認罹患胰臟癌。

胰臟癌多數都是健檢發現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說,初期胰臟癌的症狀通常沒有明顯表徵,即使有症狀則會因胰臟位於胃部後方,一旦發生上腹悶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時,容易被當作是一般腸胃消化不良的問題,因此很難經由症狀來早期發現,多數都是健檢意外發現。

以上述案例楊姓婦人為例來說,她對於自身狀態的感覺敘述,即使是從健檢意外發現胰臟有異常,但身體也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只偶爾感覺腹部有微悶脹感,所以認為是吃太多造成的,就沒有特別在意。

肥胖是胰臟癌的危險因子

錢政平表示,肥胖是健康的慢性殺手,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都包含肥胖,胰臟癌也不例外;所以除了外表看到的肥胖之外,也要留意體脂肪率過高而形成的「隱性肥胖」。

過高的體脂肪率容易造成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問題,也會增加罹患其它慢性疾病的風險。

體脂肪率為體脂肪重量占體重的百分比,男性體脂肪率正常值為15%~25%,女性為20%~30%,即使身體質量指數(BMI)正常,但體脂肪率超過正常值,也應視為肥胖。

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

錢政平指出,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包括肥胖、吸煙、遺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以及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黑色素瘤者,還有缺乏運動、經常食用動物性油脂等族群,都應該定期安排無痛胰臟內視鏡超音波篩檢。

此外,研究統計發現,嗜酒者、肥胖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5.4倍,因此應儘早戒酒和減重;80%的胰臟癌患者有高血糖的症狀,所以血糖一定要控制好。

預防胰臟癌要這樣做

目前胰臟癌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確,民眾應該如何預防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

錢政平建議,民眾應該做到飲食均衡、戒煙、戒酒,保持正常作息,以降低罹患胰臟的風險;而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務必提高警覺,主動安排定期檢查,才能為自己多爭取比較好的治療時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