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富起來是有它的因緣,不用苦心去籌謀。食多少、穿多少、用多少,命中已註定。

這個故事出自《聽雨軒筆記》,他的人生際遇,可以財運亨通走上人生的巔峰,竟然全靠自己「撿」回來的。

命中有財擋不住

清朝時代,在石門縣南鄉某村,住著一位叫夏開基的人,他的高祖是前朝的顯貴,到夏開基時家道中落,主屋廢舊得無法住人,於是夏開基住在花園低矮的屋子裏,靠耕種過活,後來娶了舅父的女兒。

他的岳父,也就是他的舅父,叫高麟昭,住在其它的村莊,岳父以前也是貧困潦倒,後來做生意賺了些錢,漸漸竟成為村莊的富豪。富起來後,岳父看不起夏開基,常常說一些難聽的話奚落他,當然更不可能拿錢出來接濟他。

某年的秋季,村莊下大雨,夏開基家的禾苗都被淹沒了,這日子變得更加窘迫,不得不省吃儉用,還得靠借貸過活。到了年底,債主紛紛上門要債。

他的夫人對夏開基說:「你去我家,找我父親借些銀子,將債務還清,再留一些過年。」

夏開基知道找岳父借錢,肯定得不到好臉色,可不去這年就不好過了,心中雖萬分不情願,但出於無奈,還是硬著頭皮去了。

途中遇到岳父在買田,正與賣主討價還價,雙方到傍晚才將價格談妥。夏開基見天色已晚,怕回家太遲,趕緊走上前。誰知,岳父一見夏開基,沒等他開口,便高聲說「沒錢!沒錢!」而後又是一頓罵。

夏開基銀子沒借到,還吃了一頓罵,獨自鬱悶回家,眼看快到家門口了,突然摔倒在地上,他躺在地上想著,「年快到,如今自己已經毫無生路可走……」之前被岳父一段羞辱,情緒低落,加上這個跌倒,心情變得極度抑鬱,心想不如一死算了。

他從地上爬起來,直接走到屋後的池塘,縱身跳了下去。那個時候正是冬天,池塘的水不深,僅到他的腰。跳入池塘的夏開基覺得,這些淤泥中似乎有甚麼東西,覺得腳非常痛,於是彎下腰,在池塘中一陣亂摸。他摸到了一個元寶!

夏開基興奮極了,再用腳試探,按他的感覺,這池塘底應該有大大小小的元寶。他激動地趕緊爬上岸,敲自家的門,夫人剛打開門,他迅速進入家中,拿出元寶給夫人看,並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夫人。夫妻二人乘夜到池塘挖元寶,挖了一整夜,元寶還沒挖完。他們回家後,取一些較小的元寶用水洗乾淨。

天一亮,債主又來敲門要債,夏開基就把小元寶拿了出來,說是從岳父那兒借來的,當天就結清了所有債務。

之後,一到夜裏,夫妻二人就到池塘打撈元寶,總共撈了10多天,才撈盡池底的元寶。仔細算了一下,共有十餘萬兩,金元寶佔三成,銀元寶有七成。他們將元寶分甕裝好並收藏,不敢隨便動用,怕引起別人的猜疑,導致不必要的災禍。

第二年,糧食豐收,夏家養的蠶蛹比往年多收一倍。夫妻開始過上吃飽飯、穿好衣裳的生活,再沒有以前的拮据,岳父也對夏開基另眼相看,見面時客氣了很多。

就這樣又過了一年,夫人回娘家住了很久,夏開基到岳父家看望,他來到廳堂,在廳堂四處觀看,徘徊很久,而且頻頻用手掌量柱子的粗幼,岳父見狀好奇地問:「你在做甚麼?」

夏開基說:「我住的那幾間破屋,看著快倒了,我想將它們改造。」

岳父大笑說:「你……才剛吃飽飯,便開始胡思亂想,在說夢話嗎?」

夏開基夫人正好在旁邊,聽了父親的話,插嘴說:「您的女婿,如果能辦到,父親您要如何?」

「你丈夫要是真的建好屋子,工匠的工錢、飯錢,我包了。」岳父接著譏諷道:「材料錢,你們付得起嗎?」

夫妻一聽,忙說口說無憑,要寫下字據,岳父說:「你先去買建屋材料,我絕對不會食言。」

夏家以前的老宅雖然已經坍塌,但地基還在,夏開基回到家中,開始招工匠、買材料,他想利用原有的地基,重新翻建原本的數十間屋子,而且裝修也要比高祖時期更輝煌。岳父知道女婿的想法後,發現自己大意了,工程量不小,估計這工匠的工資、飯錢要花去他不少銀子。

開工的前一天晚上,夏開基夢見一位白鬍子戴紗帽穿紅袍的老人來告訴他:「原地基後的牡丹台石,你千萬不要讓工人去動。」醒後,越想越奇怪,起床獨自到夢中老人和他說的地方查看。先推了推牡丹台石,發現石頭不重,於是用力搬開石頭,見石頭下面有4個瓷缸,內裏裝滿了黃金白銀,這個時候夏開基心裏頓時明白,夢裏的老人是他的高祖,特意顯靈來相告,就這樣,夏開基又獲得十餘萬。

幾天後,夏開基夜裏獨坐屋中,心想:「自己原本是個貧窮的人,忽然發現黃金白銀,實在是老天保佑;甥舅是至親,我怎麼可以和自己的舅父鬥氣呢?要是當時舅父沒罵我,還借給我錢,我就不會負氣鬱悶,也不會想投水自盡,如此我就不會獲得這些元寶了。」

「唉……我的富貴實際是源於舅父。」夏開基想著,第二天將岳父給的工匠錢、飯錢全部退還給他。屋子建成後,夏開基力行善事,請老師教自己的孩子。兒子中康熙舉人,孫輩也是科第不絕,有些在朝廷任官職。

夏開基的運氣太好了!其實,古人認為,人在一出生的時候,命運就已經安排好了,命中該有多少財、甚麼時候發財,都是有定數的。

俗語說:「十錢的命,求不到百金的財。」生活中,有人年少得財,也有人中年甚至老年方能得財,不過都是命中的因緣不同,錢財來得有早有晚而已。所以不必去羨慕他們,更不用怕一時的窮困,因為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數。

遲來的財富

這個故事出自《妙香室叢話》,也是發生在清朝時期,有位名叫劉丹階的安徽桐城人。他到了40多歲時依舊一貧如洗。有一天,他決定去廣東找一個在制軍署工作的親戚幫忙。誰知親戚看不起他,更不願意幫他找工作。沒辦法,他只好到光孝寺借宿。

說來也怪,寺中方丈老僧,一見到他,就很欣賞他。當時,有位制軍十分崇敬信仰佛法,每個月都來寺裏頂禮膜拜,並和老和尚在竹園中聊天消遣。有一天下著大雨,這位制軍又來了,大雨整天下個不停,制軍和他的跟班都被困在寺裏。

老和尚準備了齋菜招待他們。制軍在等候時,覺得有點無聊,就問老和尚:「這裏有沒有人可以聊聊天?」老和尚說有一位劉先生住在寺裏。制軍立刻讓僕人去請劉先生。

過了一會兒,僕人回來報告說:「劉先生認為自己是個外地來的窮書生,怎麼好意思和大官們坐在一起,他推辭不敢來相見。」制軍卻說:「禮貌對待賢士,這是應該的。這樣不受拘束的讀書人,怎麼能叫他來就來,我親自去找他才是。」於是,制軍請老和尚帶路,親自去找劉先生。兩人第一次見面卻一見如故,把酒言談,盡興而歸。

第二天,制軍邀請劉丹階到官署中,對他十分禮遇。當時在粵東各大官,如督撫、將軍、稅卡上的差官,每年按照慣例都要進貢玉器。

先前負責準備玉器的人,總是這兒不對,那兒不好,總是不能讓皇上稱心。制軍便將此事專門交給劉丹階來負責。

劉丹階天資聰明,也頗有人生閱歷,辦起事來也相當幹練。他領到的經費,一分錢都不貪,全都用來購買良玉,聘請能工巧匠,盡心講求樣式。因此,不僅報價便宜而且物品優美。

玉器呈貢上去之後,龍顏大悅,立刻重賞了制軍。而制軍也覺得自己真是慧眼識人才,對劉丹階更加器重。將軍、稅卡上的差官等聽說這事後,也各自把進貢的事托給劉丹階辦理。劉丹階有了之前的經驗,更加精益求精,數年以來,凡經他手呈進的玉器,屢屢讓皇上稱心。

各大官吏都認為他是個人才,想為他捐納一個官職。但劉丹階極力推辭,說:「我只是個窮書生,哪裏是當官的材料。我只是對經商略知一二,如果各位大人有意提攜我,那麼現在某處的一家洋行,因虧本而停業,我願意去經營這家洋行,用來養家。」

大官們答應了他,於是劉丹階開始經營洋行的生意。其它各洋行因為他的資本有限,私下都暗中笑他,說他是支撐不下去的。誰知不久之後,他的生意卻迎來了一個大轉機。

一個曾經與這間洋行前東家做過貿易的洋商,在自己的國家病死了,死前他留下遺言,告訴兒子說:「我還欠廣東某洋行本金加利息共500餘萬兩銀子,你不能讓我做不還錢的人,你務必將錢歸還給他們,不要被同輩人看不起。」

洋商的兒子遵照父親的遺囑,渡海而來,將所欠本利一併歸還給劉丹階。那個洋商回國是發生在10多年之前,洋商一去不回來,洋行多次輾轉替換,賬目已經不能查清,但洋行的名稱依然未換,所以最後接手的劉丹階才能得到這筆意外之財。

從此以後,劉丹階經手的貿易,沒有不順利的。就這樣,做事不貪不取的劉丹階,當初雖遭親戚白眼相看,後來卻成了巨富。

(Unsplash)
(Unsplash)

有德有財

這兩個獲得「意外」之財的故事,看似意外,其實都是有定數的。世上種種結果,都有一個規律:厚德載物,有德有財,無德無財。小財靠勤,大財靠德。

當人們想有千金之財時,先看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福德來與之相配。當財富不斷提升的時候,就更需要抓緊提升自身的德行,只有這樣才能駕馭福氣和財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