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對中國進口新能源等產品大幅提高關稅,包括電動車、電池、晶片和醫療產品等7類產品,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特別是中國電動車主要出口地的歐洲市場將如何應對,成為一個關注的焦點。
美國加稅 源於中共不公平競爭
拜登政府根據301條款,將中國進口電動車的關稅從25%提高到100%,使總關稅達到102.5%;電池零件的關稅將從7.5%上漲至25%;鋰離子電動車電池的關稅,今年將從7.5%躍升至25%;太陽能電池的關稅將從25%增加到50%;到2025年,半導體的關稅將從25%增加到50%等。
白宮在聲明中說,長期以來,中共政府一直採取不公平、非市場的做法,這些非市場政策和做法導致中國產能過剩和出口激增,嚴重損害美國工人、企業和社區的利益。
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高級研究員韋伯斯特(Joe Webster)在智庫網站上分析了拜登政府的三個目標:首先尋求促進剛剛起步的美國清潔能源行業的發展,以對抗競爭對手中國(中共);其次旨在確保清潔能源技術不被唯一供應商主導;最後關稅可能會減緩中共某些具有潛在軍事潛力的軍民兩用技術發展,像鋰電池不僅用於電動車,還用於柴電潛艇、無人機和無人海上平台等軍事應用。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對大紀元表示,對中國電動車加徵100%的關稅,實際上就是它在市場上面應有的價格。
孫國祥分析說,對於西方國家而言,政府歸政府、 企業歸企業,政府是不干預企業的發展,楚河漢界分得非常清楚。而中國(中共)用這種政黨跟市場完全結合起來的競爭方式,就是一般所說的不公平競爭。
他說, 中共有兩套(不公平競爭)遊戲:一套就是所謂的彎道超車,在既有產業上面超越歐美國家,至少並駕齊驅,比如高鐵;另一個策略就是另闢新道,像新能源車等新三樣。一方面去學美規,另一方面又設計出中國(中共)標準,後者對西方世界挑戰最大。
孫國祥表示,中共有許多補貼政策,去鼓勵某一些產業大量生產,然後壓低成本價格再去找國外市場。自由民主的國家不容易跟它競爭,因為如果自由民主國家要跟它競爭,就代表政府本身投入到市場,就打破了西方社會政府跟市場之間的關係。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對大紀元表示,中國產能過剩比較明顯,像鋰電池照目前的產能,中國生產的鋰電池可能是全球的需求三倍以上,而電動車則超過100%。還有太陽能板,目前歐洲的太陽能板價格過於便宜,有些人把鐵柵欄都換成太陽能板。
黃大衛說,新三樣其實已經透支了未來市場需求,所以未來這些產品可能會出現大面積的傾銷,比如說堆放在倉庫和碼頭,賣得並不好,而且價格可能很低,但是由於關稅和各種貿易壁壘,也會導致非常難銷售出去。這些產品就有可能面臨像共享單車一樣,有相當部份會浪費掉,變成無效產能。
拜登加稅 歐洲如何應對?
對於美國對中國電動車施加100%關稅,似乎不會給中國電動車帶來多大影響,因為出口到美國去的中國電動車很少,像比亞迪這樣的製造商將重點放在東南亞、歐洲而不是美國。
中共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僅向美國出口了價值23億美元的集成電路,向美國僅出口了價值3.31億美元的電動車,不到出口總額的1%,關稅上調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象徵性。
中國電動車目前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是歐盟國家,歐盟的關稅只有5%~10%,過去三年,中國對歐洲電動車出口量激增851%。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美國電動車關稅雖然可能只具有象徵意義,但「壞影響」是為歐盟樹立榜樣,歐洲可能會仿傚。
韋伯斯特評論說,美國最新對來自中國電動車和其它商品(包括半導體和電池)徵收關稅,可能會迫使歐盟採取行動。因為美國提高關稅,可能(中國)會將大部份貿易轉移到歐洲。歐盟必須迅速採取行動,要麼自己也加關稅,要麼接受大量中國製造的產品。
意大利經濟部長喬治蒂(Giancarlo Giorgetti)也表示,5月下旬七國集團(G7)將在意大利舉行會議,討論美國對中國徵收「非常嚴厲」關稅後所產生的問題。
實際上不管美國還是歐洲,長期來看,對於價值萬億的清潔能源產業,西方絕對不會拱手相讓,讓自己的相關行業處於風險之中。
歐盟委員會去年10月份開始對中國電動車展開是否受惠於「非法補貼」的調查,如果證據確鑿,歐盟可以實施反補貼關稅,稅率將高於10%。今年3月初,歐盟委員會認為已發現「充份證據」證明,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獲得了補貼,包括直接資金轉移、稅收減免或以低於市場價格提供商品或服務。
按照歐盟規定,調查在13個月內完成,這意味著歐盟最快可在7月份之前徵收臨時關稅,並在11月份之前徵收最終關稅。
最近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還表示,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正在「向前推進」,可能在暑假之前就要加徵關稅。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非常駐研究員吉雷蒂(Francesca Ghiretti)告訴《政客》(Politico),「這是一項反補貼調查,而不是反傾銷調查,很難看到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所需的50%關稅。」
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董事阿加莎·克拉茨(Agatha Kratz)對CNN表示,美國對中國電動車上調關稅,使得歐盟「更容易」將關稅「一路提高到30%」,達到目前水平的三倍。但她認為歐盟「很難」追趕美國的關稅,歐盟「不能證明稅率過高(超過 30%)是合理的,因為關稅需要與中國(中共)補貼規模的調查結果保持一致。」
「這意味著歐盟將需要探索其它工具和防禦工具,以試圖阻止中國製造的電動車流入歐洲,」她補充說,其中可能包括針對數據安全的措施以及嚴格執行環境和勞工標準。
孫國祥表示,一方面美國的關稅措施,另一方面中國電動車產業大部份以歐洲為主攻市場,歐洲的確會產生至少雙重的壓力。之前歐洲已經開始調查中國電動車,大致趨勢是歐洲的確會對中國電動車提高關稅。
黃大衛表示,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稅會對歐盟產生非常大的壓力,因為相對於美國,歐洲在電動車和太陽板方面與中國的貿易就更為密切。
他說,歐洲絕大部份中低價格的車輛都是在中國進行加工,再賣到歐美國家。中國出口的產品加關稅,也意味著歐洲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出口也在其中。所以對於歐洲來說,由於他們在中國的投資,尤其是汽車製造業和風能方面的貿易額巨大,他們會有相當大的壓力。
「要跟隨美國增加關稅,又會對自己的產業有一定的傷害。不跟隨的話,又擔心中國產品在對歐洲進行傾銷,傷害本地生產力,所以是左右為難。」
黃大衛表示,預計要加徵關稅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但是加徵關稅的比例可能沒有像美國這麼高,可能就是略微增加。無論是增加關稅幅度多少,都會對中歐關係造成負面影響。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台灣「歐洲研究協會」副秘書長歐洲林子立對大紀元表示,歐洲是這樣,美國開了第一槍,它要看中國如何反應。因為德國的商會、德國很多汽車公司的CEO,事實上都反對歐盟給中國電動車加稅,他們知道中國(中共)一定會報復,到最後德國車賣不到中國,中國車賣不到歐洲兩敗俱傷的情形。歐洲會觀望中方怎麼回應拜登的100%汽車關稅,效果如何,然後再決定要怎麼樣出手。
「因為歐盟對於關稅的態度,法國跟德國還沒有達成共識,但是我可以很清楚地說,歐洲最終也會走上保護主義的路線,因為美國正在這麼做,中國正在這麼做,歐洲也會加入這場保護主義的戰爭。」
歐中醞釀低水平貿易戰?
作為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商品出口的更大市場。儘管如此,歐盟會對貿易採取了更加保護的立場。除了對中國電動車進行調查外,歐盟還在調查中國涉嫌傾銷工業產品或不公平的政府支持。
榮鼎集團的克拉茨表示:「歐盟目前正在使用其全部工具,來保護其經濟和歐洲就業免受其認為的中國(中共)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影響。」她表示,就貿易互動和貿易防禦而言,歐中已經在進行低水平的貿易戰。
孫國祥表示,現在中國的經濟,特別是它才剛發行萬億國債,都是中國經濟消費市場內部出現問題,中國目前產能過剩,依賴新三樣提升出口。
他說,新三樣對中國經濟的成長至關重要,美國提出這些制裁,歐洲未來可能也會有,可能導致中國(中共)最能夠去侵佔別國市場的產品遭受阻礙,然後面對到其它國家的反制,就會不斷出現局域貿易摩擦,甚至發生類似的貿易戰。
孫國祥表示,中共還是會不斷用國家補貼的方式,向外推廣新能源產品的出口,它自己市場生產過剩,就會轉嫁給外國市場。中國(中共)現在整體思考就是要打入發達國家的市場,但如果開發中國家買得起的話,也要擴散到發展中國家。
對於歐中貿易衝突是否會使歐中關係惡化?孫國祥認為,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可能只是商業上的糾紛,可能不會動搖中歐之間的政治關係。
他表示,歐盟領袖似乎一直沒有放棄中國(中共)俄烏衝突上面扮演的調停一定的角色,不管是說服普京,或不明顯支持,但是普習剛剛才進行了聯合記者會。
「在新能源汽車中歐在這方面相關的爭議將會持續發展下去。只有當歐盟領袖確認中國(中共)在俄烏衝突當中不可能去協助歐盟的話,可能就會造成中歐關係整體上的改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