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跳舞通常是社交活動。我的女兒看見我點頭,立刻就能明白我是甚麼意思:我們要一起跳舞。她明白這可以是一項共同進行的活動,因此她不僅要與外部世界的秩序保持協調,還要與父母建立聯繫。

研究顯示,與沒有音樂的活動相比,孩子和父母一起跳舞能促進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有助於建立親子關係,這是愛的食糧。

人類對秩序的熱愛

這種對音樂(或至少有節奏的聲音)的感受以及融入其中的熱情是人的天性,甚至在語言出現之前,遠比理性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這是為甚麼?

這裏有我們內心深處一些很難解析的部份。一個可能的答案是人類對秩序(order)的渴望,這種對秩序的渴望在胚胎時期就已經存在,至少在新生兒身上就已存在。

我們天生就能識別秩序,憑直覺就知道秩序的背後是有意義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觀察到,人類生活離不開意義這一件事。我們不僅希望通過世界的秩序來識別事物的意義(音樂是有序的聲音),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希望擁有這種秩序與意義。就舞蹈而言,我們試圖更深入地進入音樂的秩序,可以說,在我們的身體中「擁有」它。

音樂吸引兒童甚至嬰兒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存在於情感領域。每個父母都深有同感,新生兒一出生,他的情感就比理性智力(rational intellect)有更充份的發展。小挪亞可能無法表達悲傷、憤怒或他對正義的看法,但當他想要更多的餅乾又得不到時,他肯定對這件事有感覺。這也許是音樂在小小年紀就吸引孩子的一個原因:音樂直接與心靈對話,這是幼兒在學會理性思考之前唯一真正懂得的語言。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談到音樂的這種情感力量:

「節奏和旋律可以模仿憤怒和溫柔,也可以模仿勇氣和節制,以及與這些相反的特質及其它性格特質。正如我們從自己的經驗中知道的那樣,音樂傳達的這些特質並不亞於實際的情感,因為在聆聽這些音樂時,我們的靈魂發生了變化。習慣僅僅表面感受音樂的快樂或痛苦與對現實的感受相去不遠。……足以說明音樂具有塑造性格的力量。」

這句話出自《政治學》中關於教育的一節。亞里士多德觀察到,音樂傳達給聽眾的情感可以影響聽眾的性格,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甚麼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教育很重要。(待續)

原文〈Dance Before Talk: The Benefits and Joy of Music and Dance for Toddlers〉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