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極速通過《基本法》23條立法。資深傳媒人、記協前主席楊健興形容現時震懾效應已經「過曬龍」,當下的「常態」是有人接受言論表達自由空間收窄,已經不覺得是一回事,「是相當不正常的」,並指自由度越來越少,對香港始終不是好事。

他指出,「美國隊長2.0」(馬俊文)原本可以在3月25日獲釋,但是因23條訂立,未能出獄。但是現時暫時未見其它關於23條立法的執法行動,「似乎見到政府這段時間,都仍然似乎還相當努力做的,就是那些解說、宣傳」,包括局長到街市講不用擔心,可以繼續批評政府。

他說歡迎官員多出來保證市民可以繼續批判政府,但香港市民其實「好心水清」,現時是否一如既往暢所欲言,「我想每個人自己都有留意新聞,其實都已經知道這些說話實際上是否真是可以保證,對他們有一種安心」。

楊又認為,市民未必完全可以掌握到相關風險,「安全一些的,都不妨講少一點」,反問如果政府真係想市民安心,「遊行集會示威等等,回否將來會放鬆一點呢」?但他相信無可能會到2019年之前,「但至少不是好像現在,好多人有些感覺好像所謂萬籟俱寂」。

楊健興又指出,上次23條立法時,引發2003年50萬人上街,社會討論並無擔心,最終法案因政治壓力押後。但是早前BBC及其他傳媒街訪市民,「好多耍手擰頭,不敢答、驚不知說了甚麼會有甚麼問題」,明顯見到寒蟬效應。他續指,《港區國安法》2020年訂立,加上今年的23條立法,見到寒蟬效應越來越嚴重。

情況「過曬龍」

楊提到,政府收到的意見,超過九成人贊成23條立法,親政府人士將次演繹為市民明白要維護國家安全,故不擔心;但楊健興指事實「剛剛相反,一提那樣事情,其實人們都已經驚,講都不敢公開講」,覺得情況已經「過曬龍」,震懾效應已經嚇到人,連日前華豐大廈大火後,災民受訪時都稱擔心埋怨政府會犯國安法。楊分析,此情況下傳媒報道這些事情都可能擔心被指宣傳憎恨政府、有煽惑意圖,墮入23條法網。

他又表示,令社會產生很多恐懼、恐懼感普遍存在的話,「個社會好難好健康,你亦都好難講那些『繽紛』,想人們多出來玩、消費」。

楊健興表示,官方稱市民可以繼續批評政府,但認為此只是講了小部份,擔心不斷批評政府,會被指令人憎恨政府,以至蔑視政府等,於是就有煽惑意圖,「這些你是掌握不到的」。過往擺街站批評政府被指煽動,傳媒例如《立場新聞》,有報道被指煽動,但現仍然未知如何判,「風險不是無」。

他續指,此情況下寫報道或評論要有心理準備,才能夠繼續講下去。

楊健興認為,中港官員一方面提到國安風險長期存在,要長期鬥爭;但另一方面又稱幾篇文章不能唱衰、外國行動例如制裁,不能產生影響,好像有自相矛盾。

言論表達自由空間已經收窄

另外,國家安全教育日期間,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北京演講時,部份傳媒被拒入場,只有獲邀傳媒才能入場。楊表示並非新事,過往在政府登記的傳媒用抽籤等方法,獲分配入場,但是稱現時的準則不清,「表面上就似乎是一些政治可信程度的準則,這個是自己破壞自己的制度」。他並質疑,如果要宣傳「國家安全教育」,應該無任歡迎;但是現時多了並非明文的限制,令人感到自由空間收窄。

無國界記者組織日前稱,其一名代表10日被拒入境香港。楊健興質疑港府並無準則,因為同一組織的另一名成員能入境。他說,「既然如果你(政府)覺得它(無國界記者組織)對香港不懷好意,或者專是鬧香港,我所認識以前的政府,就係更加要給這些人進來,給他看清楚,最好就係你坐下講一大輪,說服不到你無所謂」。

對於言論自由,楊稱有客觀標準衡量。「過去三、兩年還有無上街示威呢?媒體是否少了好多呢?普通市民是否更加放心,或者更加驚去公開去表達他們的言論呢?我們自己在社交平台,是否好像過往,喜歡就share(分享),喜歡就掟來掟去呢?一些書店、文化藝術、表演、電影、話劇,一些在書店可以買到的書等,就算漫畫,好多好多其實都有一些好具體的、客觀的個案,我們可以放在一起,我們就可以看到香港的言論表達自由空間,是否過往那樣,基本上可以暢所欲言?」他續指,「現在不是了,現在好多好多的顧忌,好多你自己可能都要審查下自己,有一些事情不講得,有一些事情不做得,有一些事情做了就不好講(出去),有一些事情講,就可能是在某些場合講,你就不要公開講」。

他說,現時的「常態」是有人接受了,已經不覺得是一回事,「是相當不正常的」,認為現時的言論表達自由空間已經收窄。

楊健興引述中央官員提到要保持香港優勢,他認為香港優勢就是自由、法治,如果失去會有很多負面影響,包括市民離開香港,引申出發展問題。他又表示,香港同大陸的自由度仍然有分別,但是以此方向變化,自由度越來越少,對香港始終不是好事。

入行新聞系畢業生減少

有在大學任教新聞系課程的楊健興表示,留意到過去一兩年畢業之後,入行的學生減少,認為同大氣候、環境「比較灰」,包括做新聞的空間正在收縮,大環境亦很難令人樂觀。但是他指出,新聞工作本質仍然有吸引力,新聞自由再差的地方、戰地、無制度、管治上更大問題的地方都會有記者,相信仍然有部份年青人很想做記者。

不過他承認客觀環境困難,行業本身的資源、人手與過去「好的日子」,「是差好遠」,鼓勵學生或有志從事新聞工作的人「想做的就去做」,認為此時更需要有熱誠的記者。

維持「反駁隊」要考慮有否反效果

對於保安局局長鄧炳強領導的「反駁隊」仍然維持,但是不公開編制及撥款。楊健興說,政府有權反駁,但認為政府要考慮有否反效果。他亦表示留意到「反駁隊」針對外媒,認為政府的反駁較多從政治角度,認為對方有政治動機,或與西方政府合作,從政治、國際外交的角度反駁,令事情不必要地複雜化。

楊回顧過往殖民地時期政府處理不中聽的報道的處理「可能會有技巧一點」,或以平常心對待,將報道造成的負面影響減少,「你愈鬧(罵)可能會更加令人留意那事情」。@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